•  

     
     
     
     
     
     
     
     
     
     
     
     
     
     
     
     
     
     
     
     
     
     
     
     
     

     

  •  

     

     

     

     

     

     

     

     

     

     

     

     

  •  

     

     

     

     

     

     

     

     

     

     

    村夢遊牧 _ 吉拉米代自然建築溯源計劃

    ( 花蓮富里永豐國小_原住民新校園運動 )
     

    小學校全計畫表定已結案 ;

    此夢仍持續著,飄落四方

     

     

    C I l a m I t a y

    吉 拉 米 代

     

    C i 複數 / L a m i 根 / t a y 語助詞

    阿美語 意旨 _ 大樹根

     

     

     

    雨,墜落成湖、成河

    祂進入土壤,進入種子,進入光

    祂,吸收、膨脹

    祂,張,再奮不顧身

    進入,進入力量收受,交集轉化

    形變,自種子的初始

    至,密密札札的樹根

    樹根著於岩石土壤,枝葉生於光照。

    此地環山,坡坡田景;

    族人們辛勤耕作,在採集勞動中,

    自山林間形構一圈圈與天之作,

    行進島嶼的部落日常。

     

     

     

     

     

     

    /

     

    如同正在土地深根的種子與樹根枝幹,我們將自初始,認識自然物如何透過人為的邀請與細細勞作,進入日常中的運用。你將透過 C I l a m I t a y 部落頭目耆老與族人的分享,經驗著傳統竹木構造原型,透過藝術家自田野駐地的創作成體,透過手稿,我們將帶引一系列自然建築工作坊,作為未來土屋建設基礎材料認識與實際應用。於勞作學習過程,一同經驗交集於枝幹、黃藤處理、煮竹與編織以及石灰養成與當地稻殼集合竹編土作牆體的物質轉化力量。

     

     

    甲骨文之 ' 藝 ' 源為雙手捧著樹苗的姿勢,或將樹苗種植於土地的形狀。意為 ' 種植 ' 即培育事物的最初階段。承自生存與分享的原始力量。此次 2 0 2 0 原住民新校園運動 x 自然建築溯源計劃,勞作自然土屋群將座落於花蓮富里永豐國小的土地上。透過你的支持參與,將共同形成駐地而生的自然建築群像。時代演進,物物交集轉化,進入生滅,而那些曾被遺忘的光體事物,在這座島嶼仍留存著;自祖靈示現的日常與神話、自農人的田梗波光、自聖杯光影、自獵人珍重翼翼腳步、自土地而出的吟唱力量。

     

     

     

    此刻,四方無不真切追尋著祂。我們看見,感知所有天的行進痕跡,所有自然,自世代傳承。意願將引領我們,留下此刻,所有 生的 痕跡。一步步,一點一點的領受,祖先群靈智慧。透過此刻交疊踏實勞作,彼此力量交換與承接,永豐國小未來將轉型為實驗小學,部落孩童們,亦將感知著每一位參與建造夥伴們的奇異力量。

     

     

     

     

     

     

     

     

     

     

     

     

     

     

     

     

     

     

     

     

     
     
     
     

     

     

     

     

     

     

     

    造 :土 土 室

     

    拾土,造室,造器

     

     

     

     
     
     
    保留基地一座荒廢四層水泥水塔,
    一樓入口牆面由藝術家創作設置部落雕塑牆,
    水塔一樓室內空間作為窯室,
    連結樓梯通往二樓閣樓。
     
    進入水塔二樓室內空間,作陶器博物室;
    正立面位以玻璃牆顯示博物室內部,
    連結一樓雕塑共為整體。
     
    水泥水塔三樓部分
    為屋頂玻璃採光與維修清潔通道;
    將設一座簡易扶梯維護。
     
     
     
     

     

     

     

     
     
     
     

     

     

    /

     

     

    主 結 構

     

    延續部落傳統工法,採本地柳杉作為樑柱結構。

    柳衫 - 先用刀去除表皮;彈出墨線,

    裁切,兩兩相對,確認密切交合;

    整修磨致溫潤。

     

    入山採集黃藤與七里香;

    黃藤 – 原生種棕櫚科,莖強韌彈性;

    立柱上樑後,以藤編與木榫結構束髻編織,

    繫結纏繞藤皮固定於七里香木榫上,

    連結作用於各樑柱交接點;

    每處使用三條藤皮綑綁固定。

     

     

     

     

     

    山 牆 式 屋 頂 結 構

     

    部落竹材為桂竹與綠竹,延續部落傳統採集。

    探索竹材永續性,將建置一座煮竹槽,透過柴火與水燒煮,

    過程使竹材中的糖份透過水與高溫進行糖分稀釋轉化作業,

    作殺菌防蟲;煮竹槽與作業系統,

    用於未來部落屋舍群與竹構物質防腐轉化。

     

     

     

     

     

     

     

     

     

     

     

     

     

     

     

     

     

     

     

     

     

    一樓紅色域,示土玄關,

    設雕塑人形手持器物,示現日常

     

    二樓紅色域,示陶器博物間,

    設玻璃顯影,映照心神作物

     

     

     

     

     

     

     

     

     

    自傳統土塑容器形體意象衍生造土器室

    東側開一扇陶器形體的土雕塑門口

    淺通道,透光,拂樹叢微風

    入口左右兩側皆呈現傳統土塑器物

    形塑厚實土造門框

     

     

     

     

     

     

     

     

     

     

     

     

     

     

     

     

     

     

     

     

     

     

     

     

     

     

     

     

     

     

     

     

     

     

     

     

     

     

     

     

     

     

     

     

     

     

     

     

     

     

     

     

     

     

     

     

     

     

     

     

     

     

     

     

     

     

     

     

     

     

     

     

     

     

     

     

     

     

     

     

     

     

     

     

     

     

     

     

     

     

     

     

     

     

    內部紅色域,示淺浮雕土牆範圍

     

    實際內容將透過藝術家部落田野踏查

    採集傳統技藝與日常勞作的圖象

    進行駐地創作

    故事牆上敘述傳統製器與島民日常勞作

     

     

     

     

     

     

     

     

     

     

     

     

     

     

     

     

     

     

     

     

     

    造 :部 落 教 室 入 口 引 道

     

     

     

     

     

     

     

     

    原始動線不明,遇雨泥濘難行

    部分步道中斷,不符動線需求

     

     

     

     

     

     

     

     

     

     

     

     

     

     

     

     

     

     

     

     

     

     

     

     

     

     

     

     

     

     

     

     

     

     

     

     

     

     

     

     

     

     

     

     

     

     

     

     

     

     

     

     

     

    造 :
     
     
    戶 外 集 會 所

    /

    射 箭 場
     

    /

    食 物 花 園

    /

    魚 祭 場

     

     
     
     

     

     

     

     

     

     

     

     

    基地上兩座由部落頭目耆老、族人與部落青年

    依循傳統智慧技藝,顯化神聖的物質力量

     

    自農事播種初間

    自收穫感謝仰天

     

    祖靈在那無所不在的光影中會晤

     

     

     

     

     

     

     

     

     

     

     

     
     
     
     
    自部落牌樓與兩棟傳統屋的中軸
    遠方可視現入口處的莖柱
    傾狩獵心神專注;寓天地無限給予
     
     
     
    場景進入地底,感知覆入之境
    沿芋頭的莖葉紋脈作構造原型
    感受包覆,再漸漸露出地層,漸漸 透入光景
     
    以竹、沙、土石、稻殼與石灰包覆
    成體自手手相連的片刻
     
     
     
     
    致敬 : 部落傳統屋
     
     
     

     

     

     

     

     

     

     

     

     

     

     

     

     

     

     

     

     

     

    建置食物花園與漁祭場,建立部落教室群舒適微氣候與生態多樣性,漁祭場週邊移植野菜建立綠帶,藉以調節水溫,建置水循環系統,建置自然石陣,提供魚群棲息,模擬野生環境,建立友善親水坡度,與食物花園相連構成整體視覺。
     
    種植地於未來戶外集會所周邊,此地土壤現況黏土質偏高,於基地一隅設置堆肥箱,將學校廚餘轉化為有機肥,進行土壤改善,協助種子作物吸收友善養分。以樸門永續系統(permaculture)厚土堆肥法,透過永續農作建立食物花園。部落教室區域及魚祭場周邊移植各類原生種可食用野菜植物,提供孩童辨識指認與炊煮,進入傳統採集的日常勞作。結合地景,種植可食作物如芭蕉、黃肉木瓜、香草、辣椒 . . . 提供學校師生的實驗米餅香料,酵素汽水與各種日常食飲探索。
     
    食物花園地景製作期程,邀請師生與夥伴參與樸門農作,解說作作中之細細,以螺旋結構結合泥塑組成「可食地景」構造能量有助未來孩童師生農作樂趣。

     

     

     

     

    造 : 部 落 教 室 入 口 牌 樓

     

     

     

    入口處的基地內已設有兩棟傳統屋。

    垂直向面設兩根木柱,藉以顯示部落八個年齡階層。

     

    /

    邀請在地藝術家 lalakes Atang / 陳 噹

    合作顯化此刻部落年齡階層之心神物物

     

     

     

     

    /

     

    吉拉米代部落階級制度

     


    1

    Kakita'an 部落頭目,最高管理者

     


    2

    Lofang 部落耆老

    協助頭目管理部落事務及會議

     


    3

    Mamanokapah 青年之父

    管理以下的青壯年階級

     


    4

    Kakanokapah 青年的兄長

    配合青年之父執行相關事務

     


    5

    Cipo'otay 帶刀者

    執行祭典及管理青年與青少年階級

    直接受命於頭目指揮

     


    6

    Lakacaw 協助帶刀者執行相關事務

     


    7

    Tokelor 執行帶刀者賦予之任務

    為年齡階級最低階

     


    8

    Pakalong'ay 實習階級屬於未成年階級
     

     

     

    /


    青年之父及青年的兄長共 8 個年齡階級

     

     


    1

    Latengah 青年之父

     


    2

    Lkomod 團聚的力

     


    3

    Lacakat 上升的力量

     


    4

    Lakolong 公牛的力量

     


    5

    Latokos 大山的力量

     


    6

    Lasetik 敏捷的力量

     


    7

    Latayling 管理的力量

     


    8

    Lcomod 入神的力量

     

     

     

     

     

     

     

     

     

     

     

     

     

     

     

     

     

     

    部 落 牌 樓 鐵 雕 門 手 稿 與 意 向

     

    藝 術 家 / 柯 慕 ㄧ ( 繪 制 )

     
    最底部,以阿美族母愛圖騰,顯化土地之愛
    方中嵌入建設期間,於小學中修剪之龍柏枝木
    龍柏心材中有著神奇紅圈
    如同母體孕中生兒
     
     
    邀集部落與遊牧夥伴至鱉溪拾石
    以回收鐵鑲入當地
    經雨水沖刷滾落出生的麥飯石礦
    注入自然,交織力量
     
    礦石上部透過舞蹈圖騰接引形長,部落種植的有機稻米原型
    成體
    層層示現寓意
    進行鐵件切割與拼組
     

     

     

    /

     

    鐵 雕 藝 術 家 / 張 心 蓉 、黃 智 良( 執 行 製 作 )

     

    合作顯化部落日常景
    將手繪圖說進行立面生長
     
    她擅長混合多種不同媒材進行創作
    對材質本身無窮的潛力抱持巨大熱情
    勞作於島嶼與異鄉大陸,並將感知
    透過身體之動
    作用探索火與金屬物物的凝結狀
     

     

     

     

     

     

     

     
     
     
     
     

     

     

     

     

     

     

     

     

     

     

     

    造 : 石 山 景 與 四 方 精 神

     

     

     

     

     

     

    /

     
     
    孩子
     
    你將進入一座智慧知識的山
    自小小的火
    自日夜的生長
    自耆老的吟唱
    自野草的辨識
    自傳統的醃肉
    自山石流水
    自編織的竹片
    自專注的弓弦
    自動物腳印、氣息
     
    所有 所有
     
     
    願意之刻
    那一刻
    就進入了
     
     
    你將進入傳承
    透過習作勞動
    兩座岩石
    是吉拉米代族人與各地遊牧夥伴
    自溪河
    為你取石建造
     
     
     
     
    願智慧知識
    願自然、祖靈
    與我們同在
     
     
     
     
     
     
     
    基如
    盤石
     
     

     

     

     

     

     

     

     

     

     

     

     

     

    拾 石 記 吉 拉 米 代 的 溪 河

     
    一天,基地環境踏察的上午。與耆老獵人們上山,沿途溪音細細,遇見樹根前的一座岩石。按下快門,任著溪水與意識流動飄散,連結那片等待復育的校園基地;水邊,眼前獵人腳步如此踏實安穩,入山不久,他不經意說著:早上,山豬來過!我轉身探察那片土地,意識著自己內裏渾頓空無,交錯著獵人的敏感覺察,城市出生的孩子,正在山林裏感知著如此奇異奧妙的自然,藉由此刻,慢慢認識這座島嶼的原初,聆聽獵人向山的吟唱,奶奶舉杯喜樂回返著祖靈的歌、他說:他的名字是辣椒,因為在辣椒田裏出生、他的爸爸媽媽在這棵樹下約會,回程他取了一圈圈的黃藤;頭目看著我的腳步,教我怎麼走山裏的路,他探查著源頭水,為了接引那道自然力量;另一個他,牽引孩子進入母語的神聖劇場,一切一切映照著火裏的光,映射著族人杯中的祖靈光影,這之間,物物如實,踏實。第一次,終於感覺檳榔烘烘的熱,像是他們集中向上的意識。
     

     

     

     

     

     

     

     

     

    校門入口意象,早年設施未輸入部落精神,

    基地安全需求增設防護鐵桿,故出入有礙。

     

     

     

    /

     

    保留基地原有水泥構造作為基礎

    附生一場公眾藝術行動

    以溪水岩石作為部落族人的心神祝福

    入口處後方,延展兩座小土椅作等候接送區

    建造初始

    敬邀族人小童拾石

    族人與藝術家將石頭禮物組組進入校門的入口意象

    敬入力量

     

     

     

     

     

     

     

     

     

     

     

     

     

     

     

     

    /

     

    精 神 柱 - 吉 拉 米 代 的 日 常

     

    自吉拉米代日常勞作為概念發展的藝術行動

    進行部落肖像計劃

    從中選取概念意象,進入繪畫作,形塑成體。

     

     

     

    保留原有四方立柱,於柱的四方端,附生注入四種部落族人的日常;藝術家將進行田野踏察,發展以吉拉米代四種角色為原型的肖像計劃,力量顯示:豐收小米的奶奶、編織竹器的耆老、出發前的獵人與犬、小男童坐在媽媽腿上身旁站著姊姊。自小米 / 奶奶 / 竹 / 耆老 / 獵人 / 犬 / 男童 / 母親 / 姊姊,其中顯化的9種力量原型,將示現人與自然與天交集勞作,誠盼精神長駐。

     

     

     

     

     

     

     

     

     

     

    造 : 土 廁 所 與 淋 浴 室

     

     

     

     

     

     

     

     

     

     

     

     

     

    它們,使人投入

    基地上有籃球場,籃框通道

    物質抵達了另一處精神世界

    沖水馬桶亦是,它們存在、靜候

    自彼此的物質力量

    動作進入昇華或終結

    將一切入往神秘

     

     

    具備相似特質的物體

    將比鄰靜候

    幻化物物間生存轉化的身體片刻

     

     

     

     

     

     

     

     

     

     

     

     

     

    放下排除清理,連結山泉力量,向上洗淨身心

     

     

    /

     

    承襲部落傳統工法,採本地柳杉作為樑柱結構。柳衫 - 先用刀去除黑色表皮;彈出墨線,裁切,兩兩相對,確認密切交合;整修磨致溫潤。入山採集黃藤與七里香;黃藤 – 原生種棕櫚科,莖強韌彈性;立柱上樑後,以藤編與木榫結構束髻編織,繫結纏繞藤皮固定於七里香木榫上,連結作用於各樑柱交接點;每處使用三條藤皮綑綁固定。部落竹管牆面結構。採集:黃藤、桂竹、綠竹、七里香;融入吉拉米代稻稈製作土牆與屋頂,耆老藤構編織傳承。

     

     

     

     

     

     

     

     

     

     

     

    感知,依籃球場線體界,衍生而出

     

     

     

     

     

     

     

     

     

     

     

     

     

     

     

     

     

     

     

     

     

     

     

     

     

     

     

     

     

     

     

     

     

     

     

     

     

     

     

     

     

     

     

     

     

     

     

     

     

     

     

     

     

     

     

     

     

     

     

     

     

     

     

     

    造 : 一 座 佈 告 候 車 亭

     

     

     

    無遮蔽處,無座椅,佈告欄年久失修

     

     

     

     

     

     

     

     

     

     

    /

     

    休息 避雨 等待 移動

     

     

    佈告部落裏的物質與精神

    連結部落內外部土地世界

     

     

     

    自過去口述歷史與物質創造中敘事神話,人們造器以雕刻、採土以泥塑、竹編以作器、吟唱以傳遞、種植以釀造、採集與天進入衣食。種種以身體經驗進入自然與天的勞作,唯有透過真切心神進入土地山林,進入部落語言與敘事概念,自這座島嶼自這塊土地為初。藝術家進入吉拉米代,透過自然、耆老、奶奶、獵人、族人,將其交集感知,線索紀錄;顯現一切天引之物,作為此刻吉拉米代的地誌。以故事採集作為前身,將其感知與意境心神進行敘事;轉化過程,進行意念視覺化的顯體勞作。
     
     
    以中軸向外部擴展,軸心設一鐵板作磁鐵零件 - 吸附;左右兩側,以及下部石土座椅上方一條長條帶狀線,設陶板部落敘事牆,以淺浮雕成體,鑲嵌其中。
     
     
     

     

     

     

     

     

     

     

     

     

     

     

     

     

     

     

     

     

     

     

     

     

     

     

     

     

     

     

     

     

     

     

     

     

     

    傳 統 屋

    青 年 集 會 所 與 廚 房 檢 修 與 廚 房 增 建

     

     

    /

    茅草採集梳理與屋頂新增鋪設

    屋內樑柱黃籐結構編織與檢修

     

     

     

     

     

     

     

     

     

     

     

     

     

     

     

     

     

     

     

     

     

     

    感 謝

    存 在

     

     

     

     

     

    2 0 2 1 0 2 0 1

     

    夢 遊 者

     

    敬 上

     

    /

    / 時 間 /

     

    地 三 發 招 募 期 程 ( 活 動 已 結 束 )

    2 0 2 1 年 4 月 、 5 月 、6 月 、7 月份

    此次自然建築勞作最終期程

    2 0 2 1 年 4 月 1 日 至 7 月 3 1 日

     

     

     

     

    / 夥 伴 邀 請 招 募 人 數 /

     

    2 0 位

     

     

     

     

    / 參 與 周 期 /

     

    最短參與期程,兩周 ( 共 1 4 天 )

    前 1 1 位報名夥伴,提供室內帳篷

    另設有野地營區,可自備野營裝備

     

    第一個週一,下午報到

    第三個周一,中午離開

     

    若相見歡,歡迎提出長期學習申請

    歡迎,回返。 感覺建築行進狀

     

     

     

     

     

    / 勞 作 時 間 /

     

    每周二 至 周六 為勞動日 ( 共 1 0 日 )

     

    上午 0 9 : 0 0 - 1 2 : 0 0

    下午 1 4 : 0 0 - 1 7 : 0 0

     

    周日 為休假日

    自由享受美麗峽谷

     

    /

    為造屋夥伴勞作運行

    廚娘與廚郎,將作特殊勞作時段

     

     

     

     

     

    /

     

     

    / 志 工 福 利 /

     

    1

    提供三餐,素食為主

    米飯是吉拉米代的自然米
    蔬菜瓜果部分由部落提供
    我們回收校園剩食,部落偶爾加菜
    在不浪費前提下,不排除肉食
    但,與素食分開料理

    /
    休假日不提供伙食 ,限定範圍內可自由使用食材

     

     

     

     

     

    2

     

    / 住宿 /

     

    前 8 位報名夥伴,提供室內帳篷

    搭營於小學教室,需自備睡袋、枕頭套
    ( 我們提供單人帳、睡墊、枕頭 )

     

    /

    室內若額滿,我們將事先告知

    因校舍範圍有限,已另闢野地營區

    敬請自備野地裝備 :帳篷、睡墊
    將搭營於指定戶外竹林、梅園或檳榔村

     

     

     

     

     

    3

     

    部落位於縱谷,春季日夜溫差

    務必備妥保暖與夏季衣物、泳衣褲

    請自備餐具、水杯、水壺、盥洗用具、

    拖鞋、防水手套、耐髒的工作衣與工作鞋

    如須預防蚊蟲叮咬,請自備防蚊液

    山林日常,務必攜帶頭燈

     

     

    /

     

    自然建築溯源計劃,仍需募集徵求相關工具

    / 倘若您,家中有閒置以下工具 /

    工作抹刀、老虎鉗、小型電鑽、水桶、帆布

    歡迎攜帶,提供現場支援 !

     

     

     

     


    4


    自然建築相關課程
    日常中的藝術勞作
    自由太極拳工作坊

     

    兩位計畫主持者長期浸盈建築劇場、藝術、音樂與文學
    引領可能時不時,於天線一瞬間,發生 !
    不定時穿越的部落古調歌者 !
    以及神奇夥伴們的奇妙相遇火花!

     

     

     

     

     

     

     

     

     

    /

     

    關 於 交 通 資 訊

     

     

    / 報 到 與 返 家 /

     

    提供富里火車站至基地之交通接駁
    開工前一日,第一個周一下午,抵達富里火車站
    夥伴簡介環境與勞作內容,一起共進晚餐、認識彼此

    /

    第三個周一中午,送各位至富里火車站返家

     

     

     

     

     

     

    / 自 行 前 往 /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永豐 8 4 號 - 永豐國小

     

     

     

     

     

     

     

     

     

     

     

    1


    為確保每期團隊人力有效運行
    報名 需繳納保證金 2 0 0 0 元
    完整參與後,將全額退款 。

    報名完成後,我們將發送確認通知信與匯款提醒 !
    於三日內,敬請務必留意 e m a i l 信箱

    根據經驗,信件可能會被系統丟置於垃圾桶,
    請為我們多加留意!
    收到確認通知信的三日內,
    勞繁完成報名保證金匯款,報名才始生效 。
    若有需要,歡迎於 / 村夢遊牧 / 臉書中,私訊詢問
    或於
    b u t t f l y i n g . c o m 中 j o i n u s 留言

     

     

     

     

    2

     

    此工作坊將以公社形式,進入所有日常

     

     

     

     

     

    3

     

    歡迎捐贈家中過剩食材、麵條、廚具、餐具等

    若有餘裕願意支持自然建築溯源行動

    為志工夥伴集體伙食公基金

    歡迎自由隨喜

     

    由衷

    感謝

     

     

     

     

    4

     

    此刻,東部火車,有時,一票難求
    請及早準備進行火車購票事宜!

     

     

     

     

    5

     

    以上手稿圖面,獻上示意
    實際施作,將作部分調整

     

     

     

     

     

     

    / 報 名 表 單 連 結 資 訊 /

     

     

    https://forms.gle/dmuwkPJJLnLNExo69

     

     

     

     

     

     

     

     

     

    願我們ㄧ起收受自然物質奧妙

    盼形塑而出的當下

    相融

    共震

     

     

     

     

     

    村 夢 遊 牧

    吉 拉 米 代

    自 然 建 築 溯 源 夥 伴

    敬 邀! 廚 娘 / 廚 郎 / 小 廚 兒 !

     

     

     

     

    /

     

     

     

     

     

    廚 娘 / 廚 郎 / 小 廚 兒

     

     

     

     

     

    1

     

    你感覺到,內在有一股,像鍋下剛點上的火苗。

     

     

     

     

     

    2

     

    你開始翻查接下來的行程

    然後,決定。

     

     

     

     

     

    3

     

    你再一次翻開心神,確定

    將自己供出

    餵養一群

    飽滿振動的肉身靈魂

     

     

     

     

     

    4

     

    你像我一樣,興奮不已!開始未來

    一張白紙上

    慢慢 浮現

    想像在抽屜發出隱隱聲響的私家絕活兒

     

     

     

     

     

    5

     

    你將進入部落族人為妳搭建的廚室

    茅草與竹木樑柱!

    哇!茅草與竹木樑柱耶!

    妳開始發現!夢裏、夢外

    連成一體!

     

     

     

     

     

    6

     

    你將採集夥伴與小童為妳種植的蔬菜花果

    烹煮,部落族人混合汗水勞作與土地

    形長交融的自然稻米

     

     

     

     

     

    7

     

    你收到一束珍貴的藤心

    用來禮敬,此刻相遇

     

    那是部落耆老、與夥伴族人們,剛自林裏採集

    準備纏繞構造的織點

    妳仰著臉,定定看著樑柱

    發現自然真是奧妙不已!

     

     

     

     

     

    8

     

    你將剛剛熱炒涼拌後的廚室

    回溯了一遍

    在水裏面

    回想那些

    止不住席席愉悅的嘴

     

     

     

     

     

    9

     

    你打開冰箱,翻拌著幾小時前醃漬的瓜果蘿蔔

    呼喚著!來人噢!熱熱的!紅豆紫米粥!

     

     

     

     

     

    10

     

    說不定,麵包窯,已經蓋好!

    今天,是不是來盤麵包、烤飯!

     

     

     

     

     

    11

     

    發現,自己的勞作,通過每個肉身

    裏裏、外外

    自你而出的力量,共振著,及其,一切

     

     

     

     

     

    12

     

    你感覺到

    身體靈魂

    笑得

    好開心

    好開心

     

     

     

     

     

    13

     

    你已經唱起部落小學刷牙歌

    發現

    吃得精光發亮盤子

    與柱子和土屋

    在同一條線上

     

     

     

     

     

     

     

     

     

     

    /

     

    意願將引領我們。
    留下此刻,所有 生的 痕跡。

    一步步,一點一點的領受,祖先群靈智慧。
    透過此刻,彼此的力量交換與支持參與
    未來,部落小學孩童們
    將感知著每ㄧ位夥伴們各自身上的奇異力量

     

     

    你殊著香氣
    我們將吸入交融著你

    自那心生而出的力量

    茁 壯

    成 長

     


    記下 此刻時間切片
    願我們透過此刻,ㄧ起收受自然奧妙
    盼形塑而出的當下

    相融 - 共震

     

     

     

     

     

     

     

     

     

     

     

     

     

     

     

     

     

     

    /

     

    誠 徵 愛 作 菜 !

    情 投 意 合 者 ,

    請 即 刻 報 名 !

     

     

    / 時 間 /

     

    地 三 發 招 募 期 程 ( 活 動 已 結 束 )

    2 0 2 1 年 3 月、 4 月 、 5 月 、6 月份

     

    此次自然建築勞作最終期程

    2 0 2 1 年 3 月 1 日 至 7 月 5 日

     

     

     

     

    / 參 與 周 期 /

     

    最短參與期程,兩周 ( 共 1 4 天 )

     

    第一個週一,下午報到

    第三個周一,中午離開

     

     

     

     

     

    / 勞 作 時 間 /

     

    每周二 至 周六 為勞動日 ( 共 1 0 日 )

     

    為造屋夥伴勞作運行

    廚娘與廚郎,將作特殊勞作時段

     

     

    /

    周日 為休假日

    自由享受美麗峽谷

     

     

     

     

     

     

     

     

     

     

     

    / 報 名 表 單 連 結 資 訊 /

     

     

     

     

    https://forms.gle/dmuwkPJJLnLNExo69

     

     

     

    /

     

     

     

    1

    為確保每期團隊人力有效運行
    報名 需繳納保證金 2 0 0 0 元
    完整參與後,將全額退款 。
    報名完成後,我們將發送確認通知信與匯款提醒 !
    於三日內,敬請務必留意 e m a i l 信箱

    根據經驗,信件可能會被系統丟置於垃圾桶,
    請為我們多加留意!
    收到確認通知信的三日內,
    勞繁完成報名保證金匯款,報名才始生效 。
    若有需要,歡迎於 / 村夢遊牧 / 臉書中,私訊詢問
    或於
    b u t t f l y i n g . c o m 中 j o i n u s 留言
     
     
     
     
     
    2
     

    請自備餐具、水壺、雨衣、拖鞋及睡袋

    枕頭套、盥洗用具、頭燈

     

     

    / 住宿 /
    校舍範圍有限,提供室內帳篷

    搭營於小學教室,需自備睡袋、枕頭套
    ( 我們提供單人帳、睡墊、枕頭 )

     

    /

    另設有野地營區,可自備野營裝備

    防雨帳篷、睡墊

     

     

    /

     

    自然建築溯源計劃,仍需募集徵求相關工具

    倘若您,家中有閒置 :

    柴刀、工作抹刀、大鐵錘、老虎鉗、小型電鑽

    亦歡迎攜帶,提供現場支援 !

     

     

     

     

     

     

    3
     

    部落位於縱谷,冬季寒涼,請備妥保暖衣物、毛帽

     

     

     

     

     

    4

     

    由於此刻,正值島嶼內部旅遊季

    東部火車,有時,一票難求
    請及早準備進行火車購票事宜

     

     

     

     

     

     

     

     

    感 謝

    存 在

     

     

     

     

     

    2 0 2 1 0 2 0 1

     

    夢 遊 者

     

    敬 上

     

     

    感 謝

    存 在

     

     

     

     

     

    2 0 2 1 0 2 0 1

     

    夢 遊 者

     

    敬 上

  • n o w

  •  

     

       

     

     

     

     

     

     

  •  

     

     

     

     

     

     

     

     

     

     

     

     

     

     

     

     

     

     

     

     

     

     

  • [ 相 ]

     

    那是樹木上,存在的眼睛;

    望上遠處亦或在近中細細觀察。
    她將透過現象們傳遞訊號 . . .

     

     

     

    [ O B S E R V I N G ]

     

    Existing eyes,

    like the lens on the tree sees the galaxy and the smallest cell in the earth,

    it observes smoothly and carefully.

    It conveys the signal through creating the phenomenon.

     

    [ 和 ]


    在那久遠的自然裏,
    每種生物皆攜著殊音 ,
    為取得聲響便取一片葉或竹或木或蘆葦或種子或水或金或身體.;
    人們以口吹奏植物們,在樂音共振裏敘著平和。
    透過各種媒介在 '人 - 人' '人 - 自然 ' 中,
    思索著日常生活與自然相生的各種可能 . . .

     

     

     

    [ H A R M O N Y ]


    For thousand years in mother nature, all organic has its instinct sound.

    In order to make sound and noise- people take leaf, bamboo,

    reed or seed or water, gold or body, play it by hand and mouth.

    The sound vibrates peacefully.
    Through different catalyst in the process

    of ‘meat-to-meat’ and ‘meat-to-nature’,

    thinking of varieties of possibilities to live everyday

    lif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 作 ]


    一種具有覺知和詩意的動詞。

     

    [ A C T ]


    A verb with consciousness, awareness and poetic act.

     

    [ 社 ]


    村落中,人們聚土而環繞她感知萬物。
    她 ' 指涉各種最小至最大的集體行為,
    有機而流動的精神,在那內在的包容中,
    深根的隱性社群,
    正可能因著聚集而擴散而強壯。
    世界的角落裏,影子有機地變化著,
    我們如同那輕輕舞動的蝶羽,
    在某種時刻醞釀著,
    它們便具真實而有效的力量。
    經歷著破壞與重組階段的 ' 我們 '
    或者說:每個人都是那藝術的主體性
    她是那麼擴散著細微滲透在我們所有日常生活。


    古字' 藝 ' 即為雙手捧著樹苗的姿勢或是把樹苗種植於土地的形狀。
    漢字意為 ' 種植 ' : 即培育事物的最初階段。
    她 ' 源自個人事物但同時極具社會存在作用,為推動社會的原始力量。

     

      

     

    [ C O L L E C T I V E ]


    People collect soil to build the village,

    and live within it to feel and understand everything.
    It (feminine) refers to the smallest to biggest artel behavior.
    Biological and floating spirit is inclusive in inners.

    Rootgrounded and recessive community is spreading widely

    and strongly from the gathering.

    In the corner of the world,

    the shadow is biologically evolving.
    As we are gently dancing like a butterfly,

    so tender so quite,
    waiting for incubate an exact moment.

    It is real and has affectionate power.
    We are breaking things down and building it up,

    again and again, as we are breaking down and building up.

     

    In other words,
    everyone is the subject of art.

    It (feminine) spreads in our daily life subtly and substantially.
    I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 ‘art’ is visualized by two hands
    holding young plant or by the shape of planting sprout into the soil.

    ‘Plant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cultivation.

    It (feminine), is originated from personal affair and at the same time

    has the function in the existing society as the original and

    substantial power for its development.
     

     

    [ 和 作 社 ]


    這兒 將以 ' 和 ' 表 ' 合 ' ;
    ' 合作社 ' 亦即以集體力量之聚合追求共同理想,進而創造生活共享美好。
    透過無階級狀態朝向 > 自給自足 / 自我負責 / 民主 / 平等 / 公正 / 團結
    藉由 ' 心 ' 的自主x自發性, ' 實驗 ' ' 探索 ' 生命的可能,
    在彼此尊重和照顧裏 : 分享生命。
    存在,皆倚著有機體的各種形式出末,
    而五行中的我們亦無法排除那時刻變化的流動性吧!
    且讓一切來去自然。

     

     

     

    [ Harmony and action commune ]


    Here we use harmony instead of 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on is 2 dimensions, harmony is x dimensions.
    Vision of the commune -

    by using artel power and energy to pursue common goal and ideal life,

    in order to share wealth and beauty of life together.
    Through transparent and flat organization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self-sustained / self-responsible / democracy / equality / justice / unity.

    Heart is the starting point to act, initiate,
    experiment and explore all different possibilities of life.
    We respect and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so we share life with each other.
    Existence shows on various

    forms of organism-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We are existing in The Five Elements,

    changing the form and floating in time,

    let everything come and go spontaneously.
     

    [ 相 和 作 社 ]


    在相和中,
    我們如吸允花蜜的蝶群或蟻蜂,
    這一對對冒出臀瓣的人們,
    正群聚著呢!


    她們趨向著 . . . 那緊密聯結土地的花蜜 、有機物,
    這是與生俱來不可分割的事物吧!
    在土地的勞動裏,
    請盡情舞著臀瓣吧!

     

     

     

    [ BUTTFLYING COLLECTIVE ]


    In the state of floating and interacting,

    humans are like groups of butterflies,

    ants and bees, busy at collecting nectar for honey.

    Look ! the buttocks are growing and those people are gathering.

     

    They incline towards nectar and organism,

    it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soil.

    They were born as twin, deniable to split.
    Work and contribute in the field,

    enjoy moving your buttocks!

     

    全 國 性 社 會 團 體 - 相 和 作 社 章 程

    第一章 總則


    第 一 條 

    本社名稱為「 相 和 作 社 」 ,以下簡稱「 本 社 」;
    本社英文名稱為「 B U T T F L Y I N G C O L L E C T I V E 」。

     


    第 二 條 

    本社依據人民團體法設立之社會公益團體非以營利為目的。

     


    宗旨是透過環境藝術,以勞動狀態結合自然建築、地景、種植、劇場、文學、錄像、謀合傳統藝術與跨領域文化交流;在台灣島嶼內部形成,催生自然場域,以體現實驗精神 / 集體創作之生態藝術村落。

     

     

    第 三 條 

    本社以全國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

     


    第 四 條 

    本社(社址)設於主管機關所在地區,並得報經主管機關核准設分支機構。前項分支機構組織簡則由理事會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准後行之。會址及分支機構之地址於設置及變更時應函報主管機關核備。

     


    第 五 條 

    本社任務如下:


    1

    建構一個開放性的實驗平台。


    2

    探索生態多樣性的環境於人類生活周遭的可能模式。


    3

    傳承古老技藝,成為技術支援的分享平台。


    4

    透過行為,整合藝術創作;營造「循環代謝」資源運用模式,以取代目前消費文化。


    5

    予開設工作坊與展演,落實推廣生態與常民藝術。


    6

    以民間藝術團體,結盟合作以及國際文化交流。


    7

    集結所有實驗紀錄,建構生態環境藝術資料庫。


    8

    凝聚精神,推動勞動者的草根文化。


    9

    透過愛,分享生態藝術與環境教育。

     

     

    第 六 條 

    本社之主管機關為內政部。目的事業應受各該事業主管機關之指導、監督。

     

     


    第二章 社員


    第 七 條 

    本社社員分下列四種:
    一 榮譽社員:
    凡贊同本社宗旨、年滿二十歲,對環境與生命探索有志者,填具入社電子申請書,

    繳納 8 8 元會費後,即為終生榮譽社員。

     


    二 榮譽贊助社員 :
    凡贊同本社宗旨、年滿二十歲,對環境與生命探索有志者,填具入社電子申請書,

    繳納 8 8 元會費後,即為贊助榮譽終生社員。

     


    三 榮譽團體社員:
    凡贊同本社宗旨之機構或團體,填具入社電子申請書,繳納 8 8 8 元會費後,即為終生榮譽 團體,團體社員推派代表 1人,以行使會員權利。

     

     

    四 榮譽贊助團體社員:
    凡贊同本社宗旨之機構或團體,填具入社電子申請書,繳納 8 8 8 元會費後,即為終生榮譽贊助團體,贊助團體社員 推派代表 1人,以行使會員權利。

     

     

    第 八 條 社員應享權利如下:
    ( 1 )以自主心,採自願加入或退出社團。
    ( 2 )以平等心,從事發言權及表決權。
    ( 3 )以公正心,從事選舉權、被選舉權及罷免權。
    ( 4 )以和平、理性、寬容心,聆聽批評及建議。
    ( 5 )社員有權透過民主程式,審議本社團的重大事務。

     

     

    第 九 條 社員應盡義務如下 :
    ( 1 ) 以自主與自發原則。
    ( 2 ) 照顧地球。
    ( 3 ) 照顧人類和動植物。
    ( 4 ) 分享多餘。
    ( 5 ) 分享生命 ; 你必須成為,你希望看到的改變。
    ( 6 ) 培養實驗精神與創造性。
    ( 7 ) 真誠的探索,理解自然環境。
    ( 8 ) 在生命的相遇,彼此尊重 ; 彼此照顧。
    ( 9 ) 學習。
    (10)理解愛的真諦。
    (10)遵守本社章程及決議。

     


    第 十 條 

    一、

    社員(社員代表)有違反法令,章程或不遵守社員大會決議時,得經理事會決議,予以 警告或停權處分,其危害團體情節重大者,得經社員大會決議予以除名。
    二、 連續六個月未出席與會者,將暫停重大決議之表決權 ; 如欲申請復權時,需提出正當理 由,並由大會監事評估,採多數同意,即可復權。

     


    第 十一 條 

    社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為出社:
    一、

    本社秉持友善與平等原則,使用階級與暴力者,決議除名。


    二、

    多次未以公共利益為環境著想,以私利濫用者,決議除名。


    三、

    經會員大會決議除名者。

     

     

     


    第 十二 條 

    一、

    社員得以電子書面敘明理由向本社聲明退社。


    二、

    社員經出社或退社,已繳納之各項費用不予退還。
     

     

     

     

     

     

     

  •  

     

     

  • f i l m

  •  

     

     

     

     

     

     

     

     

     

     

     

  • M E M O R Y

     

    村 夢 遊 牧 v o . 2

    吉 拉 米 代
    自 然 建 築 群 像

    傳 統 竹 木 構 造 與

    石 灰 養 成
    建 築 溯 源 工 作 隊

    募 集 ! 造 屋 夥 伴 !

     

     

     

    /

     

    親 愛 的 手 心 手 背


    誠摯邀請你,參與此次自然建築溯源計劃,
    與我們一同經驗山林的踏實勞作,
    探索學習先人們所識之傳承至今的構造源初之起。
    透過部落原始的心神智慧,進入祂。

     

     

     

     

    /

     

    C I l a m I t a y


    吉 拉 米 代

     

    C i 複數 / L a m i 根 / t a y 語助詞

     

    阿美語 意旨 _ 大樹根


    樹根著於岩石土壤,枝葉生於光照。
    此地環山,坡坡田景;
    族人們辛勤耕作,在採集勞動中,
    自山林間形構一圈圈與天之作,
    行進島嶼的部落日常。


    你將透過部落頭目耆老與族人和夥伴們的分享,
    經驗著吉拉米代的傳統竹木構造原型,
    夥伴( 阿沐 / 水木 )將帶引石灰養成工作坊,
    作為未來土屋建設的基礎材料與實驗應用。
    透過協力造屋工作隊的參與,

    在勞作學習過程,一同經驗交集於枝幹、黃藤處理與編織

    以及石灰養成的物質力量。

     

     


    此次,募集協力造屋夥伴正如溯源計劃的初始。
    如同正在土地深根的種子、樹根枝幹,
    我們將自初始,

    認識枝木,如何透過人為的邀請與細細勞作,
    進入日常中的運用。

     

     

     

     

    /


    甲骨文之 ' 藝 ' 源為雙手捧著樹苗的姿勢,
    或將樹苗種植於土地的形狀。
    意為 ' 種植 ' 即培育事物的最初階段。
    承自生存與分享的原始力量。

    此次 2020 新校園運動 x 自然建築計劃
    自然土屋群,將座落於花蓮富里永豐國小的土地上。
    透過你的支持與參與,

    將共同形成駐地而生的自然建築群像。

     


    時代演進,物物交集轉化進入生滅,
    而那些曾被遺忘的光體事物,在這座島嶼仍留存著;
    自祖先靈示現的日常與神話,
    自農人的田梗波光,自聖杯光影間,
    自獵人珍重的翼翼腳步,
    自土地而出的吟唱力量。

     


    雨,墜落成湖、成河
    祂進入土壤,進入種子,進入光
    祂,吸收、膨脹
    祂,張,再奮不顧身
    進入,進入力量收受,交集轉化
    形變,自種子的初始
    至,密密札札的樹根

     


    此刻,四方無不真切追尋著祂。
    我們看見,感知所有天的行進痕跡,
    所有自然,自世代傳承。

     

     

     

     

    /

     

    意願將引領我們。
    留下此刻,所有 生的 痕跡。

    一步步,一點一點的領受,祖先群靈智慧。
    透過此刻,彼此的力量交換與支持參與,
    未來,部落小學孩童們,
    將感知著每ㄧ位參與建造夥伴們的奇異力量,
    交疊著種種傳承的踏實勞作。


    記下 此刻時間切片。
    願我們透過此刻,ㄧ起收受自然奧妙,
    盼形塑而出的當下

    相融 共震

     

     

     

     

     

    /

     

    造 屋 夥 伴 募 集,

    情 投 意 合 者 ,

    請 即 刻 報 名 !

     

     

     

    / 時 間 /

     

    第 一 梯 期 程
    招 募 1 1 、 1 2 月 份

    2 0 2 0 / 1 1 / 1 - 1 1 / 3 0
    2 0 2 0 / 1 2 / 1 - 1 2 / 3 1

     

     

     

     

    / 參 與 周 期 /


    最短參與期程,一週( 共 7 日 )
    周日下午報到 , 隔周日早晨離開
    若相見歡 , 可提出長期學習申請
    歡迎不定期回返,感覺建築行進狀

     

     

     

     


    / 勞 作 時 間 /

     

    周一至周五為勞動日 ( 共 5 日 )
    上午九點至中午十二點 / 下午兩點至五點


    周六為休假日
    自由享受美麗峽谷

     

     

     

     

     

     

    / 志 工 福 利 /


    1
    提供素食三餐

    ( 周日晚餐 - 周五晚餐,休假日不提供伙食 )

     

    2
    住宿
    需自備睡袋

    ( 我們提供單人帳、睡墊、枕頭,將搭營於室內 )

     

    3
    部落偶爾會帶來新鮮魚蝦與山林踏訪

     

     

     

     

     

     

    / 報 到 與 返 家 /

     

    提供富里火車站至基地之交通接駁
    開工前一日的周日下午抵達富里火車站
    夥伴簡介環境與勞作內容,一起共進晚餐、認識彼此

     

     

     

     

     

     

    / 注 意 事 項 /


    1
    為確保每期有足夠人數參與 / 報名需繳納保證金 2 0 0 0 元
    ( 報名兩期以上,無論幾期皆繳納 4 0 0 0 元 )
    完整參與後將會全額退款!

     

    2
    請志工自備餐具、水壺、雨衣、盥洗用具
    耐髒的工作衣與工作鞋、拖鞋及睡袋。

     

    3
    部落位於縱谷,秋意寒涼,請備妥保暖衣物。

     

     

     

     


    / 報 名 表 單 連 結 資 訊 /

     

     

    https://forms.gle/QTgnzcV4oSnrCue66

     

     

     

    感 謝

    存 在

     

     

     

    2 0 1 8 ╲ 1 0 / 2 5

     

    ( 四 )

     

    p m 1 9 : 0 0

     

     

    / 從法國到台灣的案例分享 /


    /

    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 2 3 7 號 ( 仁 安 醫 院 )

     

     

     

     

     

     

    { 村 夢 遊 牧 計 劃 }

    情 投 意 合 者 即 刻 報 名

     

     

    2 0 1 8 ╲ 9 / 7 - 9 / 9

     

     

    { 地 一 發 :淺 意 識 創 造 工 作 坊 }


    自己所理解以外的內心世界,通稱為<潛意識>
    我們對它很陌生,然而它仍然是我們
    它在腦袋裡佔了70%以上的比例
    時時刻刻影響著
    我們的思考、判斷、決定、行為……等
    意識卻常常難以覺察潛意識的存在
    直覺、第六感、靈感、夢境皆屬這區塊運作
    它是我們本能的創造源頭


    ▲工作坊所需工具是▲
    身上皆俱足之眼睛、耳朵、嘴巴和四肢
    ▲方法是▲
    文學、美術、音樂和舞蹈
    ▲目標是▲
    挖掘潛藏每個人內心
    深層裡的創造本能

     

     

     

     

    【 為 你 描 述 一 些 工 作 坊 主 持 者 / 阿 沐 】


    從小家徒四壁 家外滿是田野
    父親自幼為流浪街頭的孤兒 母親是樂器工廠女工
    為家中長子 14歲暑假在石棉瓦工廠打工
    步入肺纖維化之後途
    爾後青年期嗑血以及切除左肺
    作為台灣步入工業時代的代價之一
    師承鄭氐太極拳21年
    發現武拳如舞之精髓兩者並無二異
    1995 年 自製一組拾音器
    於山中田野間採集音景 卻聽見遠處的工廠噪音
    驚覺家鄉田野已被工廠全數覆蓋
    是浪子遠走他鄉逃避問題的根源
    長年安份於朝九晚五上班族
    以半身浸泡法填補內在渴望的藝術創作
    2005 年後便全身浸於非物質性工作狀態
    混合流放於異國並以生態村之推廣為畢生志業
    長期關注生態環境與生物鏈的合作關係
    透過自然建築 農作與古法研究 探索人存活土地之引响
    成立「相和作社」集結一群志同道合者共同探索
    流浪法國三年十個月 著作《 流浪報告 》
    《 半年時光,一棟房子裡 》二書
    代表作有《 在一片電路網中的道德秩序與自處之道 》
    《 密封或防水措施 》《 巴哈無伴奏計畫 》等。

     

     

     

    【 限 定 1 2 人 / 報 名 額 滿 截 止 】

    五六日的三天兩夜

    依起共食共眠

    沉浸在淺意識的內在奇妙森林

     

     

     

    意 事 項

    此 工 作 坊 以 公 社 形 式 進 行

    活動全程

    提供營養三餐

    提供住宿

    浴室提供柴燒熱水

    六人共房 區分男女

    需自備個人盥洗用具

    第二天課程需身着運動服裝

    每位學員需攜帶一篇最喜歡的文章影印稿

     

     

     

    預防蚊蟲叮咬 ㄥ ㄣ 請自備防蚊液
    有吸收大地能量的菜和乾柴作為炊食
    親愛的肉 ! 快來吧 !
    一起!探索生命的更多可能

     

     

    /

     

    / 費 用 /

     

    保 證 金 2 0 0 0 元,走 完 全 程 者 退 回

     

     

     

    +

     

    遊牧點 / 苗栗縣三義鄉廣盛村35鄰重河338-10號
    苗栗三義人子一家村

    報名方式 / email ㄧ封你參加此活動的理由


    +

     

     

     

     

     

     

     

     

     

     

     

    { 村 夢 遊 牧 計 劃 }

    堀 仔 頭 ’ 募 集 夥 伴 ! 情 投 意 合 者 即 刻 獻 身

     

    場景 : 台南西港農田 / 反官僚強制徵收農田強砍老樹

    第一發 反道路拓寬以生態村作為抵抗

    置入終極循環的生態廁所

    混合間諜偵探守護神地景祈福守護農田老樹

     

     

     

    { 地 一 發 :生 態 廁 所 工 作 坊 }

     

    2 0 1 7 ╲ 5 / 2 3 - 5 / 2 5

    0 9 : 0 0 ~ 1 7 : 0 0

    身為人

    就要吃成一座山

    口入的能量食物亦該排出成為大地的豐滿養分

     


     

     

    生態廁所又名乾式廁所

    大便後灑一瓢木屑或稻縠或短距乾草

    讓後廁者看不到糞便,也幾乎聞不到臭味

    木屑的碳將中和排洩物的氮氣

    糞便中的微生物會慢慢分解木屑纖維

    經過五個月的發酵和熟成後即是芳香的有機肥料

    小便最好要憋住

    在集中區稀釋灌溉用

    管理者只要提供充足的木屑在現場

    糞桶達九分滿時蓋上蓋子註明日期

    然後取出靜置陰涼處

    更換空桶即完成

    包含糞便轉化成有機肥料之過程

    都無須添加任何動作

     

     

     

    【 限 定 1 0 人 】

     

    三天兩夜

    依起共食共眠

    沉浸在竹堆與原木香噴的神奇馬桶中

    夜晚在屋裏或帳篷裡

    與僅存微微螢火蟲迎接月光

     

       

     

     

    意 事 項

     

    工事中分享彼此

    此工作坊以公社形式進行

    每位參與者 採自動自發的有機狀態

    請自備碗筷和水杯

     

    歡迎捐贈家中過剩食材、廚具、餐具等

    學費自由隨喜非營利單位

    貨幣將作為生態村的集體永續伙食公基金
    若想在此過夜請自備

    帳篷 ▲ 睡袋 ▇ 手電筒 �O
    預防蚊蟲叮咬 ㄥ ㄣ 請自備防蚊液和雨鞋
    浴室僅提供冷水洗澡

    有吸收大地能量的蔬果和乾柴作為炊食

    混合無毒自然農法和木氣爐熱情熬製的青草茶

    親愛的肉 ! 快來吧 !

    我們嘗試著另一種方式探索生命的可能

    邀請你妳泥 / 一起為土地盡一份心力

     

     

     

    +

     

    遊牧基地 / 台南市西港區西港里29鄰堀仔頭75號之16

    反西港外環道開闢以生態村作為抵抗

    堀仔頭生態藝術村籌備處暨台南社區協力農業CIS

    報名專線 / 0912- 999148 TC先生

    或 來信 deadpsychology@gmail.com

    或以 j o i n u s 作為聯繫

     

     

    +

     

     

     

     

     

     

     

    2 0 1 6 ╲ 6 / 1 2  

     

     

    ▇ 密 封 或 防 水 措 施 ▇

    [ 實 驗 音 身 觸 ]

     

    ▲ F R E E ▲

    ▲ 無 料 ▲

     

     

      

     

    1 4 : 0 0

    c o m e

    請 進

     

     

     

     

    1 5 : 0 0
    l a s t e n t e r i n g t i m e

    入 小劇場

     

     

     

     

    1 5 : 1 0 - 1 6 : 1 0

    S E A L ' O R ' W A T E R P R O O F I N G

    密 封 或 防 水 措 施

     

     

     

     

     

    1 7 : 0 0 - 1 8 : 0 0

    N U D E M A R K E T

    一 間 不 剩

     

     

     

     

     

     

     

      地 址    

    夢 想 社 區

     

    請 進 ▲ 汐止湖前街 3 8 號 1 2 樓

    門前有兩棵白鐵樹 / 右方備有地下停車空間

    入 小劇場 ▲ 汐止湖前街 4 2 號 / 小劇場

    捷運 東湖站 轉 u b i k e 約騎乘 1 0 分鐘

     

     

     

     

     

     

     

     

     

     

     

     

     

     

    2 0 1 6 ╲  4 / 1 4 - 5 / 2 0

     

     

    ▇ 相 和 作 社 籌 備 會 公 告 ▇

     

     

    初 發 ' 第 一 號

    相 社 籌 字 第 1 0 5 0 0 0 2 號

     

     

     

    ╮╭

    ◖ ≣ ◗

    ◖ ≣ ◗

     

     

     

    { 主 旨 }

     

    本會經內政部 1 0 5 年 1 月 1 9 日

    台內團字第 1 0 5 1 4 0 0 4 0 4 號函准設立

    並成立籌備會,茲公開徵求會員。

     

     

     

    { 公 告 事 項 }

     

     

    - 本 會 宗 旨 -


    透過環境藝術

    以勞動狀態結合自然建築 / 地景 / 種植

    劇場 / 文學 / 錄像

    謀合傳統藝術跨領域文化交流

    催生自然場域,在台灣島嶼內部形成
    以體現實驗精神 / 集體創作之生態藝術村落

     

     

     

     


    - 入 會 資 格 -

    +
    [ 個 人 社 員 ]

    凡贊同本社宗旨、年滿二十歲

    對環境與生命探索有志者

    填具入社電子申請書,繳納 1 0 0 元 社費後,即為個人社員



     +
    [ 團 體 社 員 ]
    凡贊同本社宗旨之機構或團體,填具入社電子申請書,
    繳納 2 0 0 元 社費後,即為團體社員,

    團體社員推派代表 1 人,以行使會員權利。

     

     

     

     


    籌備期間申請入會之截止日期

    即日起至 1 0 5 年 5 月 2 0 日 止

     

    入會申請資料請 e m a i l 至

    b u t t f l y i n g @ g m a i l . c o m 索 取

     

     

     

     

     

      

    2 0 1 5 ╲ 8 / 8 開 始 至 無 限 期

     

    ▇ 村 人 漂 浮 中 ▇

    [ 關 閉 村 落 ]

     

    r e s t . t i m e

    c l o s e d . t o . v i s i t o r s

     

     

     


    山人們因故
    暫停生態村運行

    長時間暫緩一切勞動

    很抱歉突來的訊息
    謝謝各位的勞動意識
    在未來請給我們機會
    一起勞動美麗的臀辦
    由 { j o i n u s }

    作為一切連繫

     


    日後

    村人們將公布於網站中
    期待未來的相遇
    獻上無限的祝福
     

     

     

     

     

     

     

     

     

     

     

    2 0 1 5 ╲ 7 / 15 - 8 / 3

     

    ▇ 森 林 食 堂 ▇

    [ 募集火伴 ! 情投意合者 即刻獻身 ]

     

     

    F O R E S T . K I T C H E N ' S . L O V E R

    [ e a s y . f o r . h a n d - m a d e . f o r e s t . k i t c h e n ]
    v o l u n t e e r s

     

    i n v i t e

     

     

     

     

    臨時

    一間頹圮

    浸於朽鐵飽滿苔蘚中

    探尋餵養身心的火

     

    山裏

    有著柴火

    炊食後便烤暖衣裳

    透過拾撿保存溫度

     

    { 作 }

    原生蕨類復育

    一張食桌

    一座火窯

    一長廚桌

    一群曬日架

    一面回收帆布

    以及

    夥夥杯盤

    依起生活食飲

     

    { 在 }

    工事中分享彼此

    全程謝絕任何貨幣交易

    每位參與者 採自動自發的有機狀態
    我們嘗試著另一種方式探索生命的可能

    邀請你妳泥 / 一起為土地盡一份心力

     

    [ J O I N U S ]

    參與我們

      

     

     

     

     

     

     

    2 0 1 5 \ 7 / 5 - 7 / 1 4

    {日} - {二}

     

    ▇ 村 人 夏 遊 週 ▇

     

    [ 婉 謝 訪 客 ]

     

    r e s t t i m e

    c l o s e d t o v i s i t o r s

     

     

     

     

     

     

     

     

     

    2 0 1 5 ╲  延 期

     

    第 一 號

    ▇ 拾 石 記 話 ▇

     

    [ 募集雙手 ! 情投意合者 即刻獻身 ]

     

    N O . 1

    M O V I N G . S T O N E . D I V I N E . P R O J E C T

    [ e a s y . f o r . h a n d - m a d e . f o r e s t . k i t c h e n ]

    s a c r e d . v o l u n t e e r s

     

    i n v i t e

     

     

     

     

    為了

     

    接引天的雨水

    這裏挖掘著地表上的土與碎石礫

    那是水的小徑

     

    在那些結塊而看似不成文的土堆裏

    正參雜著仍未浮現的美好

     

    森林食堂仍如實而緩慢前行著

    拾石是身與環境的連結

    透過拾揀與堆集

    交織成一線

    又幻化

    天 地 水 火 土

    為一體

      

     

     

    { 淙流時 : 屬水 }

     

    雨水臨來時

    趁著屋頂順流而下

    滲透泥土潛近食堂內預流水道

    又由石礫堆中緩緩流經儲水槽

    待而用之

     

     

     

    { 乾涸時 : 屬火 }

     

    透過回收城市都市更新拆除觀音石

    堆砌的小石山群

    成為乾涸時的火爐

    是風的線

     

     

     

      

     

    依 起 生 活

     

     

     

     

     

    兩天一夜

    依起共食共眠

    沉浸在石土堆中

    夜晚在屋裏

    和微微螢火蟲迎接月光

     

    募集 : 說書 / 吟唱 / 音樂人

    在勞動中

    為我們述說石頭的故事

     

     

     

    【 限定 1 0 人

     

    工事中分享彼此

    每位參與者 採自動自發的有機狀態
    我們嘗試著另一種方式探索生命的可能

    邀請你妳泥 / 一起為土地盡一份心力

     

     

     

     

    [ J O I N U S ]

     

    參與我們

      

     

     

     

     

     

     

     

    2 0 1 5 ╲ 6 / 7 曜日

     

    ▇ 觀 O P E N J A M 音

    [ 實 驗 音 身 觸 ]

    r o u n d 5

     

    F R E E

     

    i n v i t e

     

      

    +  

     

    旅居科西加島的 ' 茉葳 ' 帶 ' 默劇 ' 來

    M O D E R M M I M E

      

     

     

     

    親愛的手心手背

    可以帶 樂器 / 好菜 / 好水 一起分享

    觀照自身 ☼ 觀照朋友 ☼ 觀照環境
    { 為實踐自然作息 , 請尊重村內打烊時刻 }

     

    d e a r h e a r t i l y m e a t

    please come to share with us your love / music / conscious and food

     

    feel your mind care your friends ☼ regard for our earth

    { for following the natural life system , please notice our village's close time }

     

     

    Chers viandes,

    s'il vous plait,

    venez partager avec nous votre amour / votre musique / votre conscience et votre plat

    Sentez votre coeur ☼ écoutez vos amis ☼ protegez notre terre

    { Afin de respecter la Nature , faites attention la fermeture de notre village , s'il vous plait ! }

     

     

     

     

    1 6 : 0 0 - 2 2 : 0 0

    experiment our body with music and food

    experimentation de corps, de la musique et la cusine

    音身實驗

     

    2 3 : 3 0

    clean up our environment together

    nettoyage l'envoronement ensemble

    協助彼此清理環境

     

    2 3 : 3 0

    hug hug say goodbye

    embrassez-vous en disant au-revoir et bonne nuit

    抱抱互道 晚安

     

     

     

     

     

     

     

     

    2 0 1 5 ╲ 5 / 3 0 - 5 / 3 1

     

    ▇ 裹 石 灰 水 覆 蓋 實 驗 ▇

    [ 募集火伴 ! 情投意合者 即刻獻身 ]

     

     

    F O R E S T . K I T C H E N ' S . L O V E R

    [ e a s y . f o r . h a n d - m a d e . f o r e s t . k i t c h e n ]
    v o l u n t e e r s

     

    e x p e r i m e n t

     

     

     

     

     

    月前 , 村人們潛近森林

    修伐著已帶厚度的老竹子

    作用於森林食堂之屋頂遮棚架

    製作十字剖竹工具以分等

    幾近乾燥後 , 以火烘烤

    為求去山中濕氣

    又擦拭工業用亞麻仁油塗於其表使其滲透

     

    當一切就緒

    亦覆蓋上溫室透光帆布與遮光網後

    接著 , 細雨持續著 , 不間斷的濕氣

    那時 , 我們感謝著天

    給予充裕時間 , 讓我們架上頂棚結構

     

     

     

     

    連綿細雨後

    加速著竹片與黴菌彼此交合

    溫度和濕氣已達成菌類生存的環境

     

    這是村人們必要的課題

    我們將持續以實驗精神 , 探索著古人工法

    離海太遠的虎山 , 難以運送竹片們浸泡海水

    這次我們想試試

    以石灰水塗抹於竹片

    透過鹼的覆著 , 也許能避開菌種們嗎 ?

     

    延 期 地

    第一號 拾石記話

    延 伸 出

     

     { 石灰水覆蓋實驗 }

     

    想來的 , 還是 來吧 !

    我 們 都 在

     

     

     

    [ J O I N U S ]

    參與我們

      

     

     

     

    2 0 1 5 ╲ 5 / 1 0  

     

    ▇ 小 書 和 小 電 影 的 分 享 ▇

    [ 敬 邀 : 親近土地的人們 ]

     

    ▇ 觀 O P E N J A M 音

    [ 實 驗 音 身 觸 ]

    白 晝

    r o u n d 4

        

      

    ╮╭

    ◖ ≣ ◗

    ◖ ≣ ◗

     

    F R E E

     

     

    9 : 0 0

    guidance : villagers' experiment in our land

    導覽 : 村人們的 在地實驗

     

    1 0 : 0 0 - 1 2 : 0 0

    ahactacnr book ╱ slavnoye film

    阿納絲塔夏 小書 ╱ 斯拉夫諾耶 紀錄片

     

     1 2 : 0 0 - 1 4 : 0 0

    seek deliciousness near neighborhood or share our food

    鄰里的蔬食探索 或 共食

     

    1 4 : 0 0 - 18 : 0 0

     

    experiment our body with music

    音身實驗

     

     

    最後

    我們為土地和這一天 以及未來

    作一個小小的甜儀式

    ▲ 謝謝萬物們 都在一起 ▲

     

     {     i n v i t e   }

     

     

     

     

    親愛的手心手背

    透過阿納絲塔夏與米格烈

    我們愈了解與土地相依的驚喜

    那棵鳴響雪松正傳遞著

    述說宇宙之愛

    此刻

    我們將前行那遙遠的西伯利亞森林

     

    俄國的人們透過小書

    依循著心的指引

    群聚村落

    Stefan Wolf 和 Vana

    將為我們分享紀錄

    看見遙遠彼村的生活探索

     

     

    甜 要
    的 黏
    像 在
    母 一
    親 塊
    大 一
    地 起
    的 吃

    泥 野
    土 菜
    們 了
    , ,

     

     

     

     

     

     

    美好臨來

    村人們趁火 OPEN JAM

    可以帶 樂器 / 好菜 一起分享

     

    觀照自身 ☼ 觀照朋友 ☼ 觀照環境

     

    d e a r h e a r t i l y m e a t

    please come to share with us your love / music / conscious and food

    feel your mind care your friends ☼ regard for our earth

     

     

     

     

       

     

    現場備有小書和電影片

    妳 / 你可以支持這個分享計劃

    或 帶他們回家分享給愛人們

    Scene , prepared books and dvd

    you can support the share project or

    you can Bring them , share with your lover

     

    clean up our environment together

     

     

    hug hug say ☾ goodbye

    協助彼此 清理環境

    抱抱互道 : 美好晚安

     

     

     

     

    [ F I N D O U T C O N N E C T W E B ]

     

     

     

     

     

     

    2 0 1 5 ╲ 4 / 2 5

     

    1 4 : 0 0 - 2 2 : 0 0

     

    ▇ 拆 蛋 大 遊 行 ▇

    [ 捍衛土地正義 即刻獻身 ]

     

    i n v i t e

     

     

     

      

    { 地點 }

    光復南路上 / 忠孝東路往市民大道方向

     

    { 形式 }

    拆蛋大遊行 ● 下午 1 點 集合 / 2 點 開始遊行
    護樹周年晚會 ● 4 點回到光復南路 進行音樂表演及公民演 講
    文資夜市 ● 全臺所有文化資產 、土地 、環境議題,了解更多消逝中的歷史

     

    { 訴求 }

    原地保留光復南路、忠孝東路共 3 3 棵路樹
    臺北市政府立即與遠雄終止大巨蛋契約
    拆除臺北大巨蛋,規劃一座市民共享的松菸森林公園

     

    { 理念 }

    建立臺北市的政治新風氣,全面檢討政府 B O T 案件的層層問題,

    不再以財團利益為優先,告別「將錯就錯」的陋習, 以人民為己,

    改正一切錯誤的政策、建設、制度,從「拆巨 蛋,要公園」開始,

    讓臺灣成為一個真正「以民為本」的民主國家。

     

     

     

     

    ╮╭

    ◖ ≣ ◗

    ◖ ≣ ◗

     

     { 城 市 的 未 來 我 們 自 己 決 定 }

     

    如果有一個機會,讓所有人民一起決定城市的未來,

     

    你願意 加入嗎?


    2 0 1 4 年 4 月 2 3 日午夜,

    那晚雨很大,

    臺北市最繁忙的忠孝東路和光復南路上,

    幾個穿著雨衣的黃色人影在街上來 回奔跑,

    應該安靜的夜晚,

    被陣陣怪手敲碎水泥、震碎路面 、推倒路樹的聲響吵醒,

    伴隨著機具噪音的,還有幾位市民的無力吶喊。

    「你們違法你們知道嗎!?」
    「這些樹在這邊 5 0 年了!為什麼要把它挖走!」
    「沒有公文!就來砍樹!」

    臺北大巨蛋周邊的樹群,

    一年前因臺北大巨蛋的工程而遭受 粗暴移植、違法施工的死亡命運,

    幸而當時有數名熱心的民眾及上百位有正義感的青年前來聲援,

    一同守住了剩下的三 十三株老樹,展開名為「松菸護樹」的街頭抗爭。

    2 0 1 5 年 4 月 2 5 日,松菸護樹已屆滿一年,

    在街頭的這 段日子,不論晴雨,志工都駐守在光復南路的帳篷。

    3 6 5 天可以很長,也能很短。

    3 6 5 天,為了一排路樹或許算長 ,

    然,若是為了一座八十年歷史的森林,則不算太久,

    因為 有些人,已經戰鬥了八年。

    當所有人都在問,為什麼一場護樹運動,

    最後的訴求演變成 「拆巨蛋」時,

    我們必須捫心自問,

    什麼時候臺灣社會才能 改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陋習?

    解決問題表象永遠無法解決問題本身,

    當所有資料都顯示,問題不單只在老樹, 而在大巨蛋時,

    我們能只高喊「松菸老樹,原地保留」而不顧真正嚴重的弊端嗎?


    我們不能。


    當每一根指頭都指向大巨蛋,

    我們無法閉上雙眼,假裝問題 出在樹身上;

    環境問題永遠不會只是環境問題,更多時候是正義無法被伸張。

    這是一場拆蛋遊行,也是一場護樹活動,

    我們要宣示的是捍衛環境正義的決心,

    要告別的是「將錯就錯」的思想,

    要改變的是政府一再漠視人民利益的習慣,

    要迎接的是人民真正 知道自己能夠影響一座城市的發展。

    每一件弊案,每一個不當 B O T 開發,每一座海灘被圈,每 一間房屋被拆,

    每一名士兵枉死,每一位勞工領不到薪水,

    每一棟古蹟自燃,每一棵樹倒下,

    都是你我的問題。

    我們的無感,養大了財團的胃口,

    造就了無數生態破壞、人權迫害 、土地迫遷、文化資產消逝,

    因為我們從不站出來。

    最簡單的往往最難,拆巨蛋種回一座森林公園或許很難,

    但最難的不是拆除作業或是移植技術,而是你如何踏出第一步 。

    當所有人相信辦得到時,人們能真的辦到。

    4 月 2 5 日,請和我們一起站出來,告訴全臺灣所有貪婪的財團和傲慢的政府,

    我們不要危險大弊蛋,我們要一座給未來世代 孩子的森林。

     

     

     

    [ J O I N U S ]

     

    參 與 遊 行

     

     

      

     

     

     

     

     

     

    2 0 1 5 ╲ 3 / 2 5 三水曜日

     

    ▇ 觀 O P E N J A M 音

    [ 實 驗 音 身 觸 ]

    r o u n d 3

     

    F R E E

     

    i n v i t e

     

       

     

    親愛的手心手背

    可以帶 樂器 / 好菜 / 好酒 一起分享

    觀照自身 ☼ 觀照朋友 ☼ 觀照環境
    { 為實踐自然作息 , 請尊重村內打烊時刻 }

     

    d e a r h e a r t i l y m e a t

    please come to share with us your love / music / conscious and food

     

    feel your mind care your friends ☼ regard for our earth

    { for following the natural life system , please notice our village's close time }

     

    1 6 : 0 0 - 2 2 : 0 0

    experiment our body with music

    音身實驗

     

    2 3 : 0 0            

    clean up our environment together

    協助彼此清理環境

     

                              2 3 : 3 0

    hug hug say ☾ goodbye

    抱抱互道 晚安

     

     

     

     

     

     

    2 0 1 5 ╲ 2 / 1 8 - 3 / 2

     

    ▇ 村 人 春 遊 週 ▇

     

    [ 婉 謝 訪 客 ]

     

    r e s t t i m e

    c l o s e d t o v i s i t o r s

     

     

     

     

     

    獻 上 小 情 書

     

     

    言身寸

     

    言身寸

     

    G R A T I T U D E

     

    一年 , 我們聚集著 ,

    在這塊土地勞動著臀瓣 ,

    謝謝你 這時日的相伴 ,

    我們一直被愛著照顧著 , 每個片刻

     

    { 木 目 實 驗 室 }

    從那穿戴掌紋的黏土牆上遇見彼此

    從每個手心長出來

     

    謝謝生靈們以及愛人朋友家人們

     

    謝謝支持土地的微遠文化藝術基金會

    謝謝每個片刻和宇宙無限的愛

     

     

    獻上最美好的祝福

    T H A N K S F O R E V E R Y T H I N G

     

     

     

                                                                                                     

     

     

     

    2 0 1 5 ╲ 1 / 8 - 2 0 1 5 2 / 14

     

    造 屋 人 ▲ 地 六 發
    ▇ 實驗室 募集夥伴 ! 情投意合者 即刻獻身 ▇

     

     

    竹生土生石生屋 實驗室 強力募集男男女女造屋人

    公社狀態日出而作日落息 作伙吃飽作伙睏

    無須經驗 誠意至上

     

     

    造屋計畫是關於一間實驗室的建造

    透過想像與實踐 利用過去已荒廢的基礎
    我們試著用各種城市的廢棄回收物 再造土屋

    探索過程 以分享的心

    讓參與造屋的夥伴們一起學習 彼此成長

    實驗室 : 各種可能 / 村人農事休息所

    有意願的造屋人可以寫信提出申請
    工事中會包含各類有趣的自然事件 : 學習

    包括食物花園的製作 / 環保酵素 x 可食用酵素 / 雨水回收系統 . . . .
    全程皆以夥伴狀態 / 無領導者和無社會中所謂的老闆

     

    每位參與者 採自動自發的有機狀態
    全程謝絕任何貨幣交易
    我們嘗試著另一種方式探索生命的可能

    邀請你妳泥 / 一起為土地盡一份心力

    Q & A i n v a l u e 摯親愛造屋人 ( 文 )


     

    [ JOIN US 開放報名 ]

     

     

     

     

     

     

     

     

    2 0 1 4 ╲ 1 2 / 3 1 - 2 0 1 5 ╲ 1 / 8

     

    ▇ 村人休息出遊週 ▇

    r e s t t i m e

     

    [ 婉 謝 訪 客 ]

    c l o s e d t o v i s i t o r s

     

                                                                          

     

     

      

     

     

    2 0 1 4 1 2 / 2 8 ㊐

     

    觀 OPEN JAM 音
    ▇ 實驗音身觸 ▇

    round 2

    F R E E

     

     

    可以帶 樂器 / 好菜 / 好酒 一起分享

    觀照自身 ☼ 觀照朋友 ☼ 觀照環境
    { 為實踐自然作息請尊重村內打烊時刻 }

     


    17 : 00 - 22 : 00 音身實驗
    22 : 30 協助彼此清理環境

    23 : 00 抱抱互道 ☾ 晚安

     

     

     

     

     

     

     

     

     

     

    2 0 1 4 ╲ 1 0 / 1 5 - 2 0 1 5 ╲ 1 / 3 0 日

     

    造 屋 人 ▲ 地 五 發
    ▇ 實驗室 募集夥伴 ! 情投意合者 即刻獻身 ▇

     

     

    竹生土生石生屋 實驗室 強力募集男男女女造屋人

    公社狀態日出而作日落息 作伙吃飽作伙睏

    無須經驗 誠意至上

     


     

     

     

     

     

     

     

     

     

     

     

    2014 11 / 19 ㊐

     

    觀 OPEN JAM 音
    ▇ 實驗音身觸 ▇

    round 1

    F R E E

     

    可以帶 樂器 / 好菜 / 好酒 一起分享

    觀照自身 ☼ 觀照朋友 ☼ 觀照環境
    { 為實踐自然作息請尊重村內打烊時刻 }

     

    10 : 00 - 17 : 00 造屋實驗
    17 : 00 - 22 : 00 音身實驗
    22 : 30 協助彼此清理環境

    23 : 00 抱抱互道 ☾ 晚安

     

     

     

     

     

     

     

     

     

    2014 十月十日 透早十點 到 半眠

     

     

    ▇ 請帶筷子盤子家常菜或帳篷或樂器 ▇

     

     

     

    墳墓派對 是一個記號

    慶祝我們每個人的 呼息

    慶祝另一根肋骨的存在

     

    ♫ ♩ ♪

     

     

     

    2014 ╲ 5 / 5 - 7 / 3 日

     

    { 造 屋 人 ▲ 地 三 發 }
    ▇ 實驗室 募集夥伴 ! 情投意合者 即刻獻身 ▇

     

    場景 : 高樓大廈

    一個月亮裏有一群酒瓶

    人們吃吃喝喝圍著一群圓桌

    茶餘飯飽留下盤盤菜餚

     

    村人們晾身一旁虎視眈眈

    拎著滿載發亮體前進山林

    酒瓶牆預備發生

     

    募集夥伴 ! 情投意合者即可現身

    無國界 / 無年齡限制 / 無須經驗

    以公社狀態日出而作日落息

    誠摯地邀請您一起見証這神聖光體

     

     

     

     

     

     

     

    2014 ╲ 7 / 15 - 9 / 3 日

     

      { 造 屋 人 ▲ 地 四 發 }

    實驗室 募集夥伴 ! 情投意合者 即刻獻身

     

    場景 : 城市 / 人行道地磚

    人們每日移動著

    年裏的都市更新計劃

    再再遺留下這群人行地磚

    城 遺失了愛護生靈的裸土

     

    某天村人的城市移走

    發現這群堅固厚實固狀物

    在慌忙車陣旁幽靜一角

     

    它在實驗室是發光石體

    而堅實將成為彼此的避難所

    這些日子邀請 你 / 妳 / 泥

    一起在眼底發光

     

     

     

     

     

     

     

    2014 ╲ 4 / 1 - 4 / 20 日

     

    { 造 屋 人 ▲ 地 二 發 }

    ▇ 實驗室 募集夥伴 ! 情投意合者 即刻獻身 ▇

     

    場景 : 城市 / 水泥試體壓力試驗所

    經過不斷毀壞重組的城市 , 殘留下破碎或完整的測試體

    那怕它白晝吸收著太陽神溫度 , 夜晚又傳導這神聖能量至主體內部

    不復返的記憶融進一串串完好屋舍 , 這群大量複製品成為戰敗廢棄物

    村人慎重挑選著種種可能 , 倚著不製造謹回收的心意

    混上回收灰黏土將形成一道道紮實圈牆

    它 正在進行反芻行動 一起來代謝 吧

     

     

     

     

     

    2 0 1 4 ╲ 4 / 1 - 4 / 2 0


    { 造 屋 人 ▲ 地 一 發 }

    實驗室 募集夥伴 ! 情投意合者 即刻獻身

     

    場景 : 村內 / 實驗室舊址為賭場

    製作山牆引水道

    村人要作擋土牆

    置入內外通透的管子

    那些有的沒的不能上垃圾車的硬塊

    男男女女們請一起來砌牆

     

     

     

     

  •  

     

    1月     

     

    【 小 寒 大 寒 】

     

     

    甘荀 白蘿蔔 櫻桃蘿蔔 紅菜頭  

    番茄

    玉豆 荷蘭豆 花生

    唐芹 塘蒿 菠菜 生菜

    芥蘭 小芥菜 白菜 菜心

    蔥 韭菜 辣椒

    7月    

     

    【   小 暑     大 暑  】

     

     

    番薯 ▲ 矮瓜 ▲ 

    青瓜 絲瓜 節瓜 冬瓜 苦瓜 葫蘆瓜 黃瓜 番瓜 ▲

    豆角 綠豆 紅豆 黃豆 荷蘭豆 花生 ▲ 

    莧菜 通菜 潺菜 ▲ 小芥菜 ▲ 

    秋葵 稻米 ▲ 

    蔥 韭菜 辣椒 ▲

     

    2月    

     

    【  立 春    雨 水  】

     

     

    甘荀 白蘿蔔 櫻桃蘿蔔 紅菜頭 ▲ 番薯 薑 ▲ 番茄 矮瓜 ▲ 

    青瓜 絲瓜 節瓜 冬瓜 苦瓜 白瓜 意大利青瓜 葫蘆瓜 黃瓜 ▲

    豆角 紅豆 黃豆 花生 ▲ 莧菜 通菜 潺菜 塘蒿 菠菜 生菜 ▲ 

    芥蘭 小芥菜 白菜 菜心 ▲ 

    粟米 ▲ 蔥 韭菜 辣椒 ▲

     

    8月    

     

    【  立 秋     處 暑 】

     

     

    白蘿蔔 ▲ 番薯 ▲ 甜椒 ▲ 

    青瓜 苦瓜 意大利青瓜 黃瓜  番瓜 ▲

    綠豆 紅豆 黃豆 荷蘭豆 花生 ▲

    莧菜 通菜 潺菜 西芹 生菜 ▲

    小芥菜 ▲ 白菜 菜心 ▲ 

    秋葵 ▲ 

    蔥 韭菜 辣椒 ▲

     

    3月    

     

    【  驚 蟄    春 分 】

     

     

    甘荀 櫻桃蘿蔔 ▲ 番薯 薑 ▲ 露荀 ▲ 矮瓜 ▲ 

    青瓜 絲瓜 節瓜  苦瓜 白瓜 意大利青瓜 葫蘆瓜  黃瓜 番瓜 ▲ 

    冬瓜 ▲ 豆角 紅豆 黃豆 花生 ▲ 

    莧菜 通菜 潺菜 生菜 ▲

    小芥菜 白菜 菜心 ▲ 

    粟米 稻米 ▲ 

    蔥 韭菜 辣椒 ▲

    9月       

     

     

    【  白 露     秋 分 】

     

     

    甘荀 白蘿蔔 櫻桃蘿蔔 紅菜頭 ▲ 

    番薯 馬鈴薯 ▲ 露荀 ▲ 

    甜椒 番茄 ▲ 玉豆 荷蘭豆 蠶豆 花生 ▲ 

    莧菜 西芹 番茜 塘蒿 菠菜 生菜 ▲ 

    芥蘭 小芥菜 西蘭花 椰菜花 椰菜 白菜 菜心 黃牙白 ▲

    粟米 ▲ 

    蔥 韭菜 辣椒 大蒜 蒜頭 洋蔥 ▲

    4月    

     

    【  清 明    穀 雨  】

     

     

    櫻桃蘿蔔 ▲ 番薯 薑 ▲ 露荀 ▲ 矮瓜 ▲ 

    青瓜 絲瓜 節瓜  苦瓜 白瓜 意大利青瓜 葫蘆瓜 黃瓜 番瓜 ▲

    冬瓜 ▲ 豆角 紅豆 黃豆 ▲ 

    莧菜 通菜 潺菜 ▲ 小芥菜 ▲ 秋葵 ▲ 

    稻米 ▲ 

    蔥 韭菜 辣椒 ▲

     

    10月   

      

    【  寒 露     霜 降  】

     

     

    甘荀 白蘿蔔 櫻桃蘿蔔 紅菜頭 ▲ 

    番薯 馬鈴薯 ▲ 露荀 ▲

    甜椒 番茄 矮瓜 ▲ 玉豆 荷蘭豆 蠶豆 ▲

     西芹 番茜 塘蒿 菠菜 生菜 ▲

    芥蘭 小芥菜 西蘭花 椰菜花 椰菜 白菜 菜心 黃牙白 ▲

    粟米 ▲ 

    蔥 韭菜 辣椒 大蒜 蒜頭 ▲

    5月    

     

    【  立 夏    小 滿  】

     

     

    番薯 ▲ 矮瓜 ▲ 

    青瓜 絲瓜 節瓜 冬瓜 苦瓜 ▲

    白瓜 葫蘆瓜 黃瓜 番瓜 ▲ 

    豆角 紅豆 黃豆 ▲ 

    莧菜 通菜 潺菜 ▲ 

    小芥菜 ▲ 

    秋葵 ▲ 

    蔥 韭菜 辣椒 ▲

    11月   

     

    【 立 冬    小 雪  】

     

     

    甘荀 白蘿蔔 櫻桃蘿蔔 紅菜頭 ▲ 

    馬鈴薯 ▲ 甜椒 番茄 矮瓜 ▲ 

    玉豆 荷蘭豆 蠶豆 ▲

    西芹 番茜 塘蒿 菠菜 生菜 ▲

    芥蘭 小芥菜 西蘭花 椰菜花 椰菜 白菜 菜心 黃牙白 ▲ 

    蔥 韭菜 辣椒 大蒜 蒜頭 ▲

    6月    

     

    【  芒 種    夏 至  】

     

     

    番薯 ▲ 矮瓜 ▲ 

    青瓜 絲瓜 節瓜 冬瓜 苦瓜 白瓜 葫蘆瓜 黃瓜 番瓜 ▲

    豆角 綠豆 紅豆 黃豆 花生 ▲ 

    莧菜 通菜 潺菜 ▲ 

    小芥菜 ▲ 

    秋葵 稻米 ▲ 

    蔥 韭菜 辣椒 ▲

    12月   

     

    【 大 雪     冬 至 】

     

     

    甘荀 白蘿蔔 櫻桃蘿蔔 紅菜頭 ▲ 

    馬鈴薯 ▲ 甜椒 番茄 矮瓜 ▲ 

    玉豆 荷蘭豆 蠶豆 ▲ 

    西芹 番茜 塘蒿 菠菜 生菜 ▲

    芥蘭 小芥菜 西蘭花 椰菜花 椰菜 白菜 菜心 黃牙白 ▲

    蔥 韭菜 辣椒  蒜頭 ▲

     

     

     

  • 小學裏的部落牌樓

    某日,正在台北古城一處清朝古厝裏,翻著在圖書館遇見的一本日治時期攝影集。感覺到,好渴望真正進入那般真實場景,好想見見這座島嶼裏山人們的真實日常,於是,向天許願。
    故事就開始了。
    幾周後,接上一通電話,立即搭上往花蓮富里的火車。
    走進一座長長樓梯,遇見兩座傳統屋,那一刻,深深,驚喜!
    像夢境一樣。
    那天晚上,我跟著部落裏的古調歌者,他提著一籃剛採的煮熟葛鬱金,說是要去開部落會議。小小的巷道旁,門外相疊著幾扇折疊鐵椅,我走進門,出來時,門外的空地已經坐滿了人,椅子們被張開,圍成圓圈,圓心裏,放著透明瓶身。人們,開始傳遞瓶子和檳榔。過去,身邊很多朋友吃檳榔,身體卻從未想過試試,但,那一夜,我的身體接上了這顆種子,全身變得熱烘烘。原來,這顆小種子能產出如此奇異的身體感!它的力量在身體裏竄動著。
    那夜,部落會議裏述著接引源頭水的會議,我靜靜在旁,感覺著。
    夜晚,住進了未來建築基地旁的青年集會所。
    隔日,即進入源頭溪流的邊上,剛進入林裏時,男人輕聲說:山豬來過。而我卻,什麼亦看不見?!面對眼前的一切,感覺到自己與這座島上的事物如此離遠而駑鈍 . . . 他開始為我描述,經過。直到那一刻,才意識到自己,已經進入那心切的願望之中。開始行進的駐地創作,小故事們一直一直行進著,奇異有趣的日常,各種給予看見、發生交融著有形與無形力量。發現,全部都是禮物,一切。
    在兩座傳統屋裏,開始向村人們田野學習,一面行進著一些建築圖畫。如今,這群群圖畫,準備進入真實。
    一場新校園運動,即將開展 . . .
     
     

    附上一段關於部落牌樓的過去時間切片:

     

    畫圖的前幾天,一切似乎仍未進入,不在接引狀態。心,一直惦記「部落牌樓」,從何時開始有了牌樓?那時候的人們?那時候的時間?或說日常?藝匠⋯ ?關於物質世界與精神的連結,一切像是進入了夢。翻查著書裏古老片刻。開始進入一顆石頭,一枝木,火苗,蠟燭,手電筒,照相機;吟唱,電話,錄音機,音響,計算機,手機,智慧手機;那些正在濃縮而逐步消逝的此刻,我無從真實感受,無從下筆;除非真實進入。

     

    待天,啟現。

    在心裏,繞過好大好大一圈,那一圈在現代,片尋不著。

    自日治時期留下的古資料、著作、透過各種片刻力量交集的紀錄,只能試著感覺,試著遇見真實。這座土地長出的概念原型?關於地方的木雕人?通過祂,便進入無形,進入部落教室群,兩棟傳統屋示現青年集會所與傳統廚房;自祂的中軸心,向前方移行是未來部落集會所和射箭預定地,這條線,如此慎重深遠,只能緩緩,等候,某一刻,心神,進入。

    明明可以點閱電腦,但那時刻裏,進入了某種不得不。

    心境在形體這部分,暫時無法透過電子工具表達,那其中產出一種斷裂感。一開始丈量基地尺寸,進入三維電子世界,試著在 zoom in / zoom out 裏,感覺出入;從天空落至地面,一下子就進入的奇幻身體感,原來這些電子,成為了真正合適的工具,檔案以尺寸模擬提供查找。我們把桌子墊上幾塊磚,光照;鉛筆,讓一切安定。我開始在紙上,留下肉身經過的夢景,白紙浮現原石,身旁伴著蛙鳴和驅蚊的柴木煙氣,一邊燻著部落耆老的竹編背籃。

    這天清晨醒來,向枕邊人描述: 「 感覺身體有股力量,要我移動,出去的力量,非常強烈,雖然不知道方向?好像,得離開小學基地範圍;外出,抵達某處。我需要順著身體的感覺,出門,還不確定自己受傷的手掌能不能牽起機車或轉動油門,昨夜睡前,畫畫的手最後幾乎失去了力氣,意志在撐著。這種感覺很怪,而我的心,卻停止不了。」右手在之前勞作中,有了狀況,但心仍緊握著筆,進入圖紙。在睡醒和入睡前,不停的畫,不能停的意識和身體,在痛覺中進入一種迷離靜心狀⋯。

     

    「 昨夜好像終於感知芙烈達・卡蘿的心境。」

    我:「 我想出去,你想出去嗎?」

    枕邊人感覺了一下,回答:「 不 」。

    我:「 沒關係,我可以自己,只是有點擔心手,能不能撐住,一切?一定要平安的回來 」。考量了手,出門前不免又問了兩次。三次他都說不。

    相信所有事物,都有最好的安排。

    一早燒水煮餃子; 練習生火,每天最開心的一刻。

    那股力量,仍哄哄,作響,身體好像真的需要,移動。

    出發前,試著轉動油門、確認煞車位置和手指運作肌肉的狀態⋯

    好像可以。

    謝謝手,此刻 願意。

     

    也許,先往,山的那裏 . . .

    沒有目的地,只能任淺意識進入自然導航。

    這天沒有陽光,吹涼涼風,雲正在移動著。轉動油門,試著只是讓身體前進;經過鱉溪,聽說自從喚了鱉溪,鱉就不見了⋯ 過了岩石隧道後,就真的認不得路,彷彿,朝向無邊之境。一早突來的那股躁動,得到平緩,感覺身體開心了,從內裏定定 定定的平靜力量回來了。試著記下經過的所有轉彎處,在心底按下每個快門:右轉,直直,右轉,直直,直直,右轉,溪水,四條叉路,好像右轉,進入一道小徑,直直,噢!這小徑沒路了!

     

    沒路了。

    但身體好像沒打算折返,再往哪裏去。

    右手自主熄火;停車。

    咦!這裏,好像來過。一個朋友的家,那天採黃藤之前,只是匆匆一撇,被庭院吸引,溪河採集的石頭;交疊,置放,一座座有著個性,未有黏著痕跡;發現男子背影,向他走去。一位和藹的爺爺,他的手,正在撫觸一座木雕。

    他說:「 摸一摸,就好看了。」

    爺爺手上的木雕,被摸的潤潤。

    那段時間,一直打聽不出吉拉米代部落的木雕人,此刻,在眼前,在一條小徑的末端,原來身體要去的地方是認識靦腆的老頭目!謝謝天、祖靈!一直陪伴著。

    他說:「 年紀有了,沒辦法做其他粗活,有時間就摸摸木頭。」經歷過日治時代,讀過永豐國小,他的雕刻痕跡,像吉拉米代,小巧,樸實,木頭被他的雙手觸摸的細細圓潤,他用心感覺著材料本身,一切,剛剛好。

    原來,身體那股轟轟力量,是為了與木雕人相遇!

    回到小學基地,部落牌樓意象,突然清晰從心神手心浮現。

     

    如同此刻,身心驅動著點字,於此刻,盼字字隨風這朵雲。

    願 此生 自然相遇

    敬 每一位認真朝向心的靈魂肉身

    感謝 存在

     

    /

    圖畫是 2 0 2 0 新校園運動 ,於吉拉米代部落田野駐地繪製的手稿

     

    /

    2 0 2 0 1 0 3 0

     

    懇請您支持參與

    守護公共視覺農田地景

    親愛的手心手背

    已沉寂多時並探訪異國生態村的我們

    目前將以 { 村 夢 遊 牧 計 劃 } 為核心狀態

    此次的遊牧!非常迫切急需夥伴!

    如果你錯過之前的虎山就別錯過西港堀仔頭

    一個正在發展的雛形

    時間正在造一個即將到期的生態村

    一位玩音樂的族人幾年前開始返鄉務農

    正發起台南社區農業推廣在地自然與有機農作

    卻接續遇上台南市政府不當的土地徵收與道路不當拓寬計劃

    即日起我們將以生態村作為抵抗

    在西港用愛與和平發送訊號

    將在 news 陸續以工作坊作為彈頭

    請一起為寶島上的農田地景祈福


     

    【誰 要 一 秒 鐘 幾 百 萬 上 下 的 西 港 外 環 道?】

     

    遇到選舉就開路 農田地景當兒戲 ! 我們還能相信誰?

     

    聽到第4次土徵會議,農夫的臉都黑了。

    田裡要忙的事情好多好多,農村的人手好少好少,但返鄉的青年農民還得一次又一次地放下農事衝上臺北,只為了阻止那條完全沒路用,還要毀田砍樹的西港外環道。

     

     

    摘:儘管我們無法理解部分思考脈絡,但很顯然,同為西港人的,誰也沒說中山路會塞車。鄉親們想要外環道的理由都是「發展」,唯一把中山路塞車當成開路理由的只有工務局而已。議員可能不知道我們為什麼如此在乎交通數據的問題,「西港外環道,只省五十秒」並非自救會掰出來的口號,而是源自於台南市政府104年製作的交通影響評估報告。報告第24頁指出,外環道開闢後可為中山路節省57~107秒的交通時間,為外環道節省59~109秒。雖然一秒鐘幾百萬上下的生活圈道路不在少數,但第一次看到這份報告的時候,我們還是吃了一驚。更吃驚的,是當記者詢問工務局時,工務局竟回答「到時實際測量看看啊!」彷彿根本沒有仔細看過他們提出的報告一般。

    若開這條路只是效益不彰也就算了,不管我們再怎麼搜集資料、測量交通,都找不到開闢外環道對西港有何益處。別說台北人不知道西港在哪裡,就連住在我們南邊安定區的朋友都不知道。騎車上西港大橋,幾分鐘就抵達佳里,誰會發現剛剛穿過了西港呢?在我們看來,西港之所以長期被忽略,正是因為台19、市173等四通八達的道路迅速讓車流抵達鄰近的行政區,而西港自己並未發展出引人停留的著名特色。大家聽到麻豆會想到文旦,聽到七股會想到鹽田風光,佳里原本就是個大鎮,而西港的刈香與胡麻節等當地大事並未打開廣泛知名度。交通建設不等於經濟建設,車潮也不總是等於人潮。我們擔心外環道不會為西港帶來發展,只會讓西港總是被快速通過的情況雪上加霜。外環道是一種讓車輛根本不會進入市區,反而迅速從郊外離開的道路。已有許多研究指出,開闢外環道後會造成偏遠地區的小鎮加速沒落。

     

     

    明瞭自然之愛的人們 啊 ! 請大肆參與和轉發吧!

    現在 , 正是泛泛電子波頻 , 派上用場的好日子 !

    當你傳遞這些文字的同時 , 亦是守護土地的一份子

     

     

    { 相關連結 懇請支持關注 ☼ FB : 反西港外環道不當開闢自救會 }

     

     

    相關資料:

    • 【20160613我們的島 第861集 生活圈找活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WamnVFi0s 

    • 【反西港外環道訴求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Ngop81rVY 

    • 【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營建署濫發2.6億開路】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62753

    • 【反西港外環道徵收變同意拆除.南市府挨告.蘋果及時新聞】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426/1105659/

    • 【風傳媒.觀點投書】http://www.storm.mg/article/253428

    • 【燒2.6億僅省57秒 西港外環道CP值遭質疑|三立新聞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PNRfxg_no

    • 【土地徵收豈容詐騙?】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62970

    • 【風傳媒.觀點投書】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70417/1099678

     

     

    生光石

    在美國印第安阿帕契族的語言中,

    沒有罪惡這個字。

    他們相信生命像鑽石一樣,

    當人們出生時,就是純淨無切割的鑽石,

    每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

    都是在教導我們

    如何將我們的光反射到世界上;

    每一項經驗,都給予我們一個新的切割,

    在鑽石上形成一個新的面向。

    鑽石之所以能閃亮地發出光芒,

    是因為許多切割的面向,

    這是生命所給予我們的禮物。

     

     

    In the Apache language there is no word for ‘guilt.’

    Our lives are like diamonds.

    When we are born we are pure and uncut.

    Each thing that happens to us

    in our lives teaches us how to reflect the light in the world; each experience gives us a new cut, a new facet in our diamond. How brilliantly do those diamonds sparkle whose facets are many, to whom life has given many cuts!”


    ~ Daniel J. O’Leary quoting Bearwatcher, an Apache medicine man

     

     

     

     

     

    { 行到水窮處 }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你是泉源,我是泉上的漣漪,

    我們在冷冷之初,冷冷之終

    相遇像風雨風眼之

     

    乍醒。驚喜相窺

    看你在我,我在你;

    看你在上,在後在前在左右:

    回眸一笑便成千古。

    你心裡有花開,

    開自第一瓣猶未湧起時;

    誰是那第一瓣?

    那初冷,那不凋的漣漪?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 周夢蝶

     

     

     

     

     

      

    { 經 由 愛 }

     

    經由愛,所有苦楚都會變得

    甜蜜

     

    經由愛,所有青銅都會變成

    黃金

     

    經由愛,所有傷痛都會變成

    良藥

     

    經由愛,死去的一切都會

    復活

     

    經由愛,國王將會變為

    奴隸!

     

    - Rumi -

     

     

     

     

    ☼ FROM《 The Search 》

    松林少年的追尋

     

    我知道有個地方,在那裡萬物和諧共存、共享一切,沒有嫉妒、沒有竊盜、沒有戕害。土地屬於所有人,但也不屬於任何人。在那裡生命是神聖的,住民崇尚人類的生活,也親近土地,瞭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既不曾迷失也不需要尋找自我。

     

      在那裡,人類可以毫無恐懼地自在入睡,當他醒來迎接每一天時,心中充滿了讚美而非詛咒。偶爾,他會四處遊蕩,但並非漫無目的。他時而狩獵、捕魚、耕作、種菜,時而只是坐著、看著、聽著。

     

      在那裡萬物都有其價值。最微小的昆蟲和最巨大的熊同等重要。每種生物都有其生命的目的,都受到尊重。溪流裡奔流著清泉,湖泊中悠游著小魚,清靜的小徑上滿布的只有動物的足跡。參天樹木不曾遭到砍伐,蔓藤恣意生長,成為成千上萬種生物的家,保護著牠們。

     

      鳥兒、清風和奔流的泉水是唯一的樂聲,此外只有自人類心中不由自主發出的歌聲。眼睛、雙手、嘴巴和身體是唯一的溝通工具。在這個地方,人們必須面對面方能對談。這裡不見虛情假意、沒有欺瞞、沒有嫉妒的存在。這裡只有手足之情,只有真相。

     

      這裡存在著痛苦與死亡,因為這是生命的一部份。在這裡痛苦是自然的,它不是來自人類,而是源自生命的自然歷程。痛苦不會使人衰弱,而能教人學習,不會帶來憂鬱,而是帶來解放。而死亡是個自然而然的終點,也是個神奇的起點。

     

      上帝存在於這個地方,因為如果這裡沒有自然之靈,生命便無法和諧存在。這股力量同時從外在創造生命,並從內在連結所有生命。自然之靈創造了這片美好天地,並使所有生物都能在此充實地生活。

     

      我知道這是個人類可以一絲不掛而不會感到羞恥的地方,一個可以赤身裸體,而不會因豔陽高照而感到炙熱、或因寒風吹襲而感到寒冷的地方。在這裡人可以感受到平靜,可以感受到與萬物的天人合一。在這裡,人既不會感到憎恨也沒有嫉妒,因為一切都可為他所用,而他也為萬物所有。在這裡,他能感受到自己是整體的一部份,因此沒有焦慮。

     

      我知道有個地方,在那裡季節溫和地變化著……在難以言喻的堂皇富麗中變化著。在那裡夏天自清泉裡一波波的熱浪中升起,那清泉是如此地澄澈沉潛、充滿刺激與生命力。在這裡,夏天宛如一條蜿蜒且綿延不盡的河流,所有的生命都受到它乾爽溫度的感染與愛撫。在這裡,秋天總是悄然報到,只有從它的色彩和取代了露珠的秋霜中才能察覺它的到來。這裡的冬天是純白的、起著淡淡波紋的、讓人昏昏欲睡的……在純白的雪毯之下隱藏著通往永恆之鑰。

     

      這個地方存在著變化。季節變化、樹木長高;人誕生了、老了,最後,嘴角上帶著微笑、心中充滿平靜地死去。

     

      這個地方在哪裡?它真的存在嗎?是的。它在我心中,它也可以存在於你的心中。這是一種意念、一種知覺、一種感激、一種瞭解、一種對生命的承諾。這是明白我所描述的一切都是關於我們每天的生活,而我們卻錯過了的一種領悟。我們對日出的美麗視而不見、對風吹的音樂聽而不聞、對粗糙的樹皮和柔軟的草葉毫無知覺。我們談論著薪水和戰爭,卻不曾歡唱生命之歌。我們品嚐著污染的苦澀,而錯過了忍冬的甜美。我們吸著公車的廢氣,卻不曾聞過蘋果或苜蓿花香。

     

      我們困陷在一個以鋼鐵、塑膠、柏油和水泥構建的世界中。我們從土地上抽離,與土地漸行漸遠。我們擔憂、焦急、苦幹、勞役、累積。我們把生命看做是一座跑步機、一座製造工廠、一家低級酒館、一個車庫。我們把它定義為早期美洲的或新古典的、或新興的或現代的或遠古的。但我們從不曾把它當作是自然的。對許多人而言,生命是製造出來的、是要行銷的;生命是可以買賣的東西,我們付出的代價越高,越覺得舒服。

     

      在我的世界裡,沒有人工的事物、沒有所謂的枯燥乏味。在我的世界裡,我與塵土越親近,我就越有活力。我既不擔憂、不勞苦也不奴役自己。一切順其自然,而我從中學習。我只累積自己拿得動的東西,我將生命視為一場盛大的饗宴,我則是受邀的來賓之一,和我的鹿、熊、浣熊、蠑螈、老鷹和飛蠅等眾兄弟一起參與這場盛宴。我的世界裡沒有時間的存在,只有季節、只有年輕與年老的變化。我的世界是自然的,是由自然界四處可見的形塑之手設計而成。它既非美式亦非中式。它的差異之處在於高低、在於乾濕、在於冷熱,無論處於哪種狀況,我都甘之如飴。在我的世界裡,生命是一項可以接受與回饋的禮物。生命是要受到慶祝的、要學習的,生命是一份禮物。我們無法買賣生命,因為生命不屬於我們。生命屬於自然之靈,生命是要讓我們享受的……對這個地方最適切的形容詞是:喜悅——這是我從我的世界所得到的感受。而我真誠地相信你也能在自己的世界裡感受到相同的喜悅,因為你我的世界是同一個世界,只是我們觀看的角度不同。

     

      我曾經問我的阿帕契老友兼老師潛近狼,為何他在冬天不會冷,在夏天不會熱。他答道,「我兩者都會,但我不在意。」我問道,「為什麼?」

     

      他凝視了我好一段時間,我覺得他似乎是在判斷我是否已做好接受答案的準備。接著他說,「因為季節是真實的。」

     

      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試圖瞭解這些字詞中的意義,用我唯一知道的方法,那就是經歷它們,盡全力使自己能真實地存在,並且對這世界上一切真實的事物心存感激。

     

      我們是一切真實與自然的萬物的一部份,所以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份。我們無須抗拒它們,而應該讓真實的事物從體內流過,它們並不會侵擾我們,只會讓我們更加富裕。這個道理太簡單,以致於大部分的人都忽略了它。忽略這一點,我們便忽視了生命的意義。我要說的是,要想成為世界的一部份,你必須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如此而已。以你的感覺傾聽,以你的心觀看。閱讀大地,傾聽風對你喃喃道出的話語。從它的氣味中收集訊息,觸摸它的變化。品嚐它,視它為真實而美好的。地球是一片花園,生命是一場饗宴,此刻,我們應該要瞭解這一切屬於所有生命,為所有生物與人類所共享。

     

     

     

     

     

     

     

    言身寸

    言身寸

     

     

    獻給親愛的肉

      

    { 初 始 }

     

    我們曾住在少少山 , 那時僅有兩人 ,

    帳篷的上方有一谷清泉

    身子總是光光曬著太陽

    上山時多麼不易 , 每次城市回收物件 ,

    總是小心謹慎

    住在深山 , 才開始真的理解祖先的愛

    每每搬著物件就想 : 一切都得耐著心性

     

    那座山好美 , 因為不想破壞環境蓋人的屋子 ,

    離開的時候 , 我們只造了一間土屋模型

     

    同時 , 向天呼喚 : 作為生態村的永續實驗 ,

    我們需要一塊壞掉的土地

     

      

     

    { 學 習 }

     

    上天 , 似乎接應了我們的請求

    兩個流浪者接獲了微遠文化藝術基金會的邀請 ,

    一起成為了垃圾山的守護者

    廢棄的宮廟遺留著神像和滿目瘡痍的垃圾森林

    大雨來潮 ,

    上游處仍不間斷的向下湧入垃圾廢棄物

    垃圾場變成食物花園 , 昆蟲 青蛙 回來了

    相和作社開始對外分享實驗計畫

     

    住在山裏的村人 , 卻像個旅行者般 ,

    遇見著不同人 不同國家 不同領域

    這些人們 , 卻有著相同的心 ,

    因為對自然的愛 ,

    在虎山一起聚集

    全世界實行著資本化的階級意識狀態 ,

    台灣亦難敵這滾滾紅流

     

    我們的生命裏大概都有相同的反叛 ,

    還有什麼可能呢 ?

    食物越來越毒亦越來越貴 .

    生物越來越少 人卻越來越多 . . .

    颱風吹壞的樹木都被送到焚化爐

    靜靜的變成一團二氧化碳

     

    時間 , 形成了一個例行表格

    還有一連串每個人都能說的困頓感

    只是因為一個很小的初衷 : 回到自然裏

    所以產出過去兩年的一切一切

    深深的希望能真的捨棄社會的框架

    實驗沒有領導者沒有階級的理想

    而我們相聚的這些日子 , 亦真如當初的想像

    自己已經真實融化在自然的愛裏

     

     

     

    { 告別虎山 }

     

    很久很久以前 , 我們曾想過

    要作一個深深的生態環境調查

    除了探訪所有原生動植物之外 ;

    還期待能和這些生靈們進行對話

    包括尋問它們的需要

    以及徵求種子或樹木的同意

    才開始食物森林的擴張

    那些我們曾經對自然的無限想像

    是如此的單純而美好

     

    一開始 , 這位來訪的友人說明他對土地的愛

    以及他的靈體願意無償的協助虎山清潔能量

    他透過通靈儀式 , 打碎那美麗幻想的 [ 愛 ]

    他描述很多植物附有邪惡的力量

    並分別光明與黑暗的對立

    一切的光亮和黑暗 ,

    開始了 [ 虎山大戰鬥 ]

    他所描述的神 , 從一開始的敬天敬地

    轉身變成無止盡的鬥爭

    虎山裏原先的光明輕盈

    演變成光明戰鬥黑暗的沉重負擔

    先是透過光明的愛 ,

    之後為人展現一部部精采的神蹟

    最後 , 衍生出大量的暴力和恐嚇

    並且在他停留的時間裏 ,

    基金會遺失了重要的物件

    在我們等待警方抵達協助破案的前一刻

    這位通靈者強行破壞案發現場

      

    那一刻

    我們深深頓悟

    對自然的信仰

    光明與黑暗是形影不離的創造

    唯有愛與和平才是真實的

    我們撤離虎山 , 至今仍在深深的傷痛中

    這位通靈者仍持續說著天神的故事

    並且預言這是上天給村人們預備的考驗

     

     

     

     

    { 親愛的手心手背 }

     

    謝謝你 / 妳 這段日子的陪伴

    我們已經準備好面對

    這段考驗以及我們深愛的虎山

    在這些過程裏 , 每個人的愛都如此真誠

    基金會和生態村被撕裂的傷口 , 至今仍未癒合

    虎山已終止生態實驗

    村人們仍感謝著萬事萬物的存在

     

    我們願意承擔 , 過去沒有領導者所產出的傷口

    每個來虎山的愛人們都是一份子

    從這座山離開時 , 有著一群美麗的臀瓣

    村人們會持續努力著

    謝謝你為虎山的祝福

     

    生態村是因為人的愛而存在的

    不論任何場域 , 都可以再現

    因為愛 , 無論我們在哪裡都會相聚

    村人們真實的明瞭

    虎山必須體現無宗教的自然之愛

     

    在覺察裏 , 只要我們保持著對萬物的敬重

    愛 , 已足矣

     

    摯上最好的愛 謝謝你在一起

    你的手心手背 村人們 敬上

     

     

     

    { three . years . ago }

     

    We once lived on mountain Shiu Shiu Spring water running above

    Our tend for two person only

    mostly we were naked in the love of Sun

    Coming back with recycling urban goods Hiking up hill with deep thoughts in mind

    We know one should consume prudently

     

    deep in the forest We feel the love of ancestry ,

    knowing it takes much patience while moving objects,

    we learn our lessons from the ancient

     

     

    It was a supreme mountain we left due to

    We did not want to hurt It by building for people.

    therefore we left gave nothing but a model of an Adobe shelter

     

     

    Meanwhile our prayer to the God,

    shown us a wounded land so we can

    Practice our dream of Eco village

     

     

     

     

    { two. years . ago }

    God granted our request

     

    Two drifters accepted invitation from micro foundation

    As keepers for this trashed hills

     

    Abused temple with dirties and garbage

    all over the mountain

     

    Upon rainy days garbage of wastes washed down from upstream

     

    Later damped hill turn into vegetables garden

    Insects frogs all back

    butterfly Eco village start to share our Dreams

    we live in the forest but we still encounter diverse visitors

    from place as if we were travelers too

    these visitors with same passion gathered in tiger mountain

    for the love of Mother Nature

     

    globalization capitalism defeated Taiwan

    We all have rebel blood drifting our lives What possible ways we do about this phenomenon ?

     

    Food gets poison and pricy

    living creatures demised

    But mankind multiplied

    fell and cremated typhoon trees transform into carbon monoxide silently

    time became a grid of routine

    and a series of frustration which everyone can relate to

     

     

    All because a tiny desire

    : back to the nature

    that's why we co created everything from over two years of time

     

    Wishing let go the social boundaries

    Try to live and led without hierarchy

     

    Those days we did all practices

    we truly melted in the love of nature

     

     

     

     

     

     

    { two . weeks . ago }

    for the longest time we intend to conduct an environmental survey

    besides close encountering the domestic plants and creatures,

    we long to dialogue with them in spiritual level

     

    Including inquiry to the needs and seeds and plants and permission to expend the food growth

     

    those infinite imagination to work with are pure and true beauty

     

    at the beginning A friend came expressed his love of earth. His will and power to clean tiger mountain without rewards

     

    through

    Channeling ceremony

    He broke the illusion of love

     

    he describe many evil forces in plants uplifted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light and shadow

     

    These bright and sadness begin a war in tiger mountain

    the God he describes first respect all divine then lead us into an endless battle

    all the lightness and brightness now named as burden to cause the war

     

    First through love of light shown by charming miracle acts then followed by violet and threats

     

     

    During his visit. Foundation found a fatal lost of an object in the office

     

    While await for the arrival of police investigation

    This shaman forcefully

    Broke into the crime scene

     

     

    that moment

    we realize we lost not ourselves but lost the Faith of natural

    bright and shadow are two sides of creation

     

    Love and peace are the realty

     

    We are forced to leave tiger mountain

    We are still in deep trauma

     

    This shaman continually speak for his God

    Saying this is a prophet for villages to be prepared for feature test

     

     

     

     

     

     

     

    { b e s t . l o v e }

     

    Dear friends

    thank you for your company over these days

     

    We are prepared to face the challenges and our beloved tiger mountain

     

     

    During the process Our love are sincere

     

    Foundation and Eco buddies still suffer fri bathe unhealed wounds

     

    Whether we can go back to our Eco experimental

    Project. We are thankful to all givens and divine

     

    We shall bear all responsibilities. The hurt from lacking proper leadership

    all friends of tiger mountain are part of us

     

    Villages will keep the effort

     

    Thank you for your blessing to tiger mountain

     

    Eco village formed of love. It will form again anywhere give

    because of love somewhere we will meet again

    villages now realize tiger mountain

    needs nature love beyond religion

     

    In deep awareness

    We remain respect to all divine

     

    Love is sufficient by itself

     

     

    attached our love. Thank you for your companion

    with profound respect

    inside - out handy villages

     

     

     

     

     

     

     

    { 旅者的屋子 }

     

    人的生命

    像一間旅者的房舍

    每天早晨

    有著新的事物到來。

     

    也許歡愉, 也許沮喪或卑劣

    那些陌生時刻

    彷彿在你意料之外!

     

    請好好的

    歡迎和招待她們 !

    縱然是一大片的憂傷

    那暴烈橫掃你的房舍

    家具無一倖免。

     

    你仍要善待每件事物。

    因為他可能也因此

    為這個此刻

    除去舊有或滯留的事物

    而帶來新的喜悅。

     

    不管來者是罪念、羞慚還是怨懟

    你只是在門前,以平靜喜悅的心

    邀請它們進入。

     

    對每一件事物 , 感激著

    因為所有存在

    都是天的引導

    她將帶領你 超越一切。

     

     

     

     

     

    { The Guest House }

     

    This being human is a guest house.
    Every morning a new arrival.

    A joy, a depression, a meanness,
    some momentary awareness comes
    as an unexpected visitor.

    Welcome and entertain them all!
    Even if they're a crowd of sorrows,
    who violently sweep your house
    empty of its furniture,
    still, treat each guest honorably.
    He may be clearing you out
    for some new delight.

    The dark thought, the shame,

    the malice,
    meet them at the door laughing,
    and invite them in.

    Be grateful for whoever comes,
    because each has been sent
    as a guide from beyond.

     

     

    - Rumi -

     

     

     

     

     

    懇請您支持參與

     

    【推動修法守護農地,保護我們的孩子有飯吃】連署行動。

    在您收到本邀請信時,可能 只剩不到7天的時間 可以跟政府表達您支持修法的意見!迫於有限的時間,懇請您把握時間上線連署,並代為轉寄邀請更多人一起支持!

     

    此連署行動由守護宜蘭工作坊,台灣農村陣線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OURs都市改革組織,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和許多關心農業、食安議題的公民團體共同發起,詳細內容請參閱以下訊息。

     

     

    <連署信>

    保護我們的孩子有飯吃--連署推動修法守護農地

     

    我們需要您跟我們一起站出來,守住只剩3成 的糧食自給率,讓我們的家人小孩在未來面對天災不斷、糧荒或糧價上漲時,還能有飯吃!今年米蘭的世界博覽會就以「潤養大地,澤給蒼生」為主題,重視農業已經是世界潮流,台灣地狹人稠四面環海,我們有甚麼理由大開世界倒車?為了孩子的未來,請跟我們一起監督這次的修法,留下良田,就是留下子孫美好的未來。這 是20年來唯一一次有助於保護農糧的修法,請各位跟我們一起守住這重要的機會!

     

    ▲ 我們的訴求:

     

    1 支持中央立即修法保障農民權益,阻止違法炒作農地與農舍。

    2 確保農地農用,不容政商施壓炒作土地利益!

    3 以農村永續發展為前提全面檢討農發條例,確立農業的多元價 值,健全農業政策!

     

    ▲ 為什麼要阻止違法炒作農地與農舍?

    台灣目前糧食自給率僅剩3成,遠低於多數的國家。在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台灣才剛經歷嚴重缺水而要求農民休耕,卻又在幾場大雨後多處淹水,僅存有限的稻米蔬果再次受損。這樣的狀況,不只在台灣,而是全球普遍發生,例如前幾年泰國,越南的大水,甚至造成他們國家稻米限制出口,國際糧價上漲。有錢,不一定能買的到食物。糧荒,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重大問題。為了保護我們的家人小孩未來有飯吃,我們更要積極守住僅剩的3成糧食,留下所剩不多的農地,種糧食,不要再種農舍了!

     

    ▲ 我們做了什麼努力?

    守護宜蘭工作坊自從2014年10月發起「守護宜蘭心價值─搶救農田地景行動」以來,成功取得新任宜蘭縣長的支持,而且願意要求宜蘭縣府認真依法管理農舍,透過實質審查申請興建農舍計畫,同時將位於農田裡頭農舍的排污水納入管理,避免污染農田及農作。並促使行政院農委會積極面對,於今(2015)年提出因應的修法。

     

    農委會為此提出「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修正草案,將原本需有農民資格才能在農地上蓋農舍的限制,進一步延伸到只有農民資格才能購買農舍。希望能從源頭減少一堆假藉購買農舍,實質上做為私人別墅,民宿...等,以及不斷炒作買賣的亂象。在5月針對辦法修訂召開公聽會時,獲得現場與會公民團體與民眾一致支持!

     

    ▲ 我們面臨什麼危機?

    雖然還未正式修法通過,但已造成近半年來,全國農舍違法炒作買賣的市場近乎沈寂。就在我們抱以高度期待的時候,違法炒作農地與農舍買賣的利益和力量開始反撲。受到多位立委及地方縣市議員的關說,行政院祕書長簡太郎公然表示將暫緩修法。宜蘭縣11家農會聯合砸出重金,買下3大報 半版廣告,以地方與中央不同調為由,痛批縣府獨創惡法,揚言9月將發動「農民」群起抗爭。眼看從中央到地方,反對農舍修法的聲浪越來越 ,令人憂心!

     

    ▲ 我們還有機會成功嗎?

    面對農舍炒作利益團體的反對聲浪,守護宜蘭工作坊聯合眾多公民團體,召開記者會抨擊違法炒作的利益團體及代表,並持續不斷的要求行政院正視全國違法農舍氾濫的問題。總算促成內政部持續推動修法,並在 7/16 公開預告。立即表達支持修法意見,是我們目前修法成功僅剩的機會。

     

    ▲ 修法預告的目的是什麼?

    修法預告的目的,最重要在蒐集各界意見,尤其是所謂利害關係人。例如因為修法不夠週全,而損害既有權益時,可透過這個階段表達意見,以利修法更為週全。

     

    ▲ 現在最急的事是什麼?

    7月16日起10天內,是內政部針對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修訂,統整各方意見。所以,我們一定要立即表達我們的意見!因為,接下來內政部是否仍能堅持保護農地而維持修法,還是屈服於違法炒作農地與農舍的利益團體而暫停。完全要依靠每一個關心台灣農業未來,在乎糧食安全你我的意見和支持!

     

    ▲ 你可以為這件事做些什麼?

    請您抽空將您支持的意見,寄送給各級民意代表和行政院高層,要求他們支持,勿假借各種理由阻擾內政部修法。(政府民意信箱視同正式公文書)

     

    ▲ 鼓勵內政部堅持修法立場,杜絕違法炒作農地買賣!

    • 內政部營建署(承辦「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第2條、第3條之1、第16條之1條文修訂) email:jyang@cpami.gov.tw,地址: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2段342號,電話02-87712595,傳真02-27772358

    ▲ 歡迎書寫您的個人意見,或剪貼我們提供的參考版本:

    • 公民版:堅持農舍俢法到底,請中央挺住腰桿!

    • 農民版:嚴管農舍保護農業生產環境,才是真正維護農民的權益!我支持這次修法!

    • 慈母版:為孩子留一畝田,請堅持通過農舍修法,落實農地農用!

    • 加碼版A:光是限制農民資格還不夠,還要確實審查農舍的必要性!

    • 加碼版B:應該嚴管農舍了!但長遠考量,還是應該以農村整體規劃取代農業用地興農舍辦法。我們的農地不會增加,但每一世代都有新的農民進場,農地的消失與破碎依然無法停止。

     

    ▲ 有誰跟你一起在保護農地?

    • 發起團體:守護宜蘭工作坊,台灣農村陣線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OURs都市改革組織,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

    • 加入連署團體,請填寫>https://goo.gl/kTHuxY

    • 加入個人連署,請填寫> https://goo.gl/UZv7SA

    • 連署團體:名單請點閱>https://goo.gl/WG5OF1

    • 連署個人:名單請點閱>https://goo.gl/gvqQzY

     

    相關資料:

     
     
     

    讓美麗的土壤們保持祂的潔淨!

     

    親近自然的愛有很多種方式 ,  

    唯有透過我們自身的覺察 , 盡一切可能保持農地農用 ,

    對自己誠實;對土地誠實; 上天 才會 開心!

    正在追尋農舍夢卻不全全務農的自然人 , 我們懇請您三思 。

     

    明瞭土地的人們 啊 ! 請大肆轉發吧!

    現在 , 正是泛泛電子波頻 , 派上用場的好日子 !

    當你傳遞這些文字的同時 , 亦是守護土地的一份子

     

     

     

    { 守護農地聲明稿 }

     

    遇到選舉就轉彎 農舍修法當兒戲 ! 我們還能相信誰?

     

    預告在即的「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一夕間翻盤,一個立委竟幫行政院發布決策大轉彎。農委會信誓旦旦地宣誓修法,言猶在耳卻如此不堪檢驗。炒地開發派瞬間搓破政院紙糊式的農業政策,自失立場的隨意喊卡,讓喊了許久的修法大業猶如兒戲,更讓人質疑一切不過是一場戲,為了大選考量,嚴管農舍守護農地原來不如炒農地。
     

     

     

    台灣近年農地炒作亂象百出,其中尤以宜蘭、南投、苗栗農地濫建非農用農舍情節最為嚴重。農地亂象源於中央大開《農業發展條例》十八條漏洞在前,地方政府把關不力在後,中央與地方主管機關十五年來放任情勢滋長,兩造均嚴重失職。今年二月宜蘭縣政府終於改弦易轍、審查嚴管,農委會繼之宣布將於六月底前修改《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限縮農舍買受人資格以落實農地農用,水保局更甫於5/26舉辦公聽會廣納民意。

     

     

    值此正視亂象的關鍵時刻,行政院卻因近年在苗栗主導多起開發案的立委陳超明陳情而於6/2日決定暫緩修法,這是視修法為兒戲,而且棄全台農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大業不顧的荒謬舉止,我們給予最嚴厲的譴責,並提出以下三點聲明:

     

     

    { 1 } 農舍亂象是全國性問題。據統計2008年到2014年宜蘭縣總計核發農舍建照4926棟, 南投核發3046棟, 苗栗核發2423棟,新竹桃園各1600棟,而且普查顯示近兩年全國農舍違規使用比例高達75.92%,修法嚴查、遏止亂象已是當務之急。

      

     

    { 2 } 《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係屬中央法規之行政命令,中央主管機關本有職權立即修訂,應即依母法《農業發展條例》「農地農用」之原則,明訂得興建農舍之「農民」條件,以實際從事農務之身分做為起造及承受移轉之判準,並從嚴訂定興建農舍之「應遵守事項」,杜絕非農民起造非農用農舍、導致優良農地不斷流失之亂象。

     

     

    { 3 } 限縮農舍買受資格並非侵害人民權益,而僅是使早已失序的農地管理回歸正軌。農地乃是生產糧食的基地,農舍是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才得「特許」興建,而「農舍」必定為「農用」也才是正常的狀態。保障實際耕作農民權益,應從改善產銷結構、健全生產環境、建立環境補貼、推動土地儲備制等正向農業政策著手。持續姑息假農舍、真炒作的短視政策,只會讓台灣走向萬劫不復的滅農境地。

     

     

    從實價登錄到房價稅制改革,遏止土地炒作歪風已是全民共識與政策革新方向,農委會作為全國農地主管機關也已宣示捍衛農地決心並啟動修法程序。6 / 2日卻在苗栗立委陳超明與行政院秘書長簡太郎互唱雙簧下遽然「暫緩」修法,決策過程極為荒謬而粗糙。查陳委員近年在苗栗主導「苗栗大埔竹科竹南學園區」、「苗栗崎頂產業園區」等備受爭議並導致多人喪命之開發案,而簡秘書長則在內政部強勢主導拆除大埔四戶,並通過俗稱璞玉計畫之「台知經濟園區」為國家重大建設,二人手下實已毀滅良田無數並背負多條人命。

     

    我們要問:一個專門炒作農地的立委卻可以讓遏止農地炒作亂象的修法政策喊停,行政院到底是全國農地的守護者,還是幫地方立委炒地的嘍囉? 執政當局到底是要貫徹馬英九總統宣示於2025年提高糧食自給率到 40 % 的國安目標,還是要繼續放任甚至帶頭農地炒作?

     

     

    { 相關連結 懇請加入連署 ☼ FB : 守護宜蘭心價值搶救農田地景 }

     

     

     

     

     

     

     

    ☼ FROM《 Ahactacnr》

    鳴響雪松 1:阿納絲塔夏

    「你種下的每一顆種子都含有大量的宇宙資訊,其數量與準確性,沒有任何人為提供的數據比得上。種子利用這些資訊,可以毫秒不差地知道自己何時該甦醒與萌芽,知道該從大地汲取何種汁液、如何運用日月星辰的光、如何生長及結出何種果實。

     

    「果實是為了維持人類的生命能量而生長的。這些果實能抵禦、戰勝人體的任何疾病,比現在或將來的人工藥物更有效。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種子需要知道一個人的身體狀況,才能在果實成熟的過程中調配出必要的成分比例,特別為這個人治療他現有或潛在疾病。

     

    「要讓菜園裡的番茄、黃瓜、或任何一種作物的種子知道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需要做到下面幾件事:
    「播種前先將一或數粒種子放進舌頭下面含住,至少九分鐘;
    「再將它們吐出放置掌心,用雙手包住大約三十秒;
    「將它們包在手裡的時候必須赤腳站在待會要播種的土地上;
    「接下來掀開手,將它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抬高,對著嘴巴,向它們呼氣。被你呼出的氣溫暖的小種子就會知道你體內的狀況;
    「最後手打開捧著它們朝向天空三十秒,將種子呈獻給天體。

     

    種子將會決定向上伸展的那一刻。所有星星都會幫它!而星星也會幫你把幼苗所需要的光送到它們身上;


    「然後你就可以把它們種在土裡了。千萬不要馬上澆水,以免洗掉你沾在種子上的唾液和資訊,種子需要將這些吸收進去。三天後再澆水就可以了。


    「每種蔬菜要在適合的日子(這個我們已經有陰曆可以參考)播種。提早播種但所幸沒有澆水,至少比過時才種下去好得多。
    「種子冒芽的地方,周圍的雜草不應該全部清除乾淨,每一種至少要留下一株。雜草可以割下來……」

     


    據阿納絲塔夏所稱,如此一來,種子就會把一個人的資訊吸收進去,並在果實成長的過程中為他自宇宙和大地集合所有必要的能量。而雜草之所以不該全部去除是 因為它們有各自的功用在,有些能保護你的作物不會染病,有些能為之提供額外的資訊。

    另外,一定要在作物成長的過程中和它交流——在它生長的期間接近它並且碰觸它——至少一次,且最好是在滿月。


    阿納絲塔夏說這樣的種子所結出的果實,被種植它的人食用,絕對能治好體內任何一種疾病、降低器官老化,且能戒除不良的嗜好、使智力倍增,並帶來內心的祥和平靜。在採收的三天內食用最有效。以上步驟要對菜園裡不同的作物實行。


    不必整個畦床的黃瓜、番茄等作物都用這種方式種植。只要幾株就夠了。用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果實不只和同品種的其他果實味道不同,若真的拿去化驗,也會發現它們的成分不大一樣。


    要移植幼苗時,先在準備好的坑裡用雙手和腳趾鬆土,然後朝坑裡吐口水。「為什麼要用腳?」阿納絲塔夏解釋說人會透過腳汗分泌出帶有體內疾病訊息的物質(大概是毒素),種苗接收後會將訊息傳送給能對抗疾病的果實。她建議要時常赤腳在園子裡走動。


    有沒有一定要種的作物呢?

    阿納絲塔夏說:
    「一般人在園子普遍種植的各種植物就綽綽有餘了:懸鉤子、醋栗、黑加侖、黃瓜、番茄、草莓、任何一種蘋果。如果有花還有甜櫻桃或酸櫻桃就更棒了。數量和種植面積大小並不重要。


    「另外若缺少某些植物就很難調節出完整的微氣候能量,

    像是:向日葵(至少要一株);一點五至兩平方公尺的面積用來種植穀物——如小麥、黑麥——也很重 要;還有,至少要保留兩平方公尺的野草區域——這塊區域不能經由人工培育,必須是野生的——若你的園子已無各種野草留存,你得到森林裡帶回一塊草皮來創造 這塊區域。」


    我問阿納絲塔夏若園地籬笆外不遠處就有各式各樣的野草,

    是否還需要親自在園子裡種植這幾種她認為必要的植物,

    她這樣回答:
    「不只是植物的多樣性,種植它們的方式、與它們親自交流也很重要,這樣它們才能吸收飽滿的資訊。我已經告訴你其中一種方式,也是最基本的原則。關鍵在於,讓周圍的自然環境充滿你的資訊,這樣你才能不單靠果實,獲取更多療癒、滋補你的生命能量。

     

    荒野裡——你們這樣稱呼,但它其實不是荒野,只是你們不熟悉 罷了——有各種植物可以用來治療所有的疾病,這些植物就是為此而創造的,只是人類遺失了、或幾乎遺失了辨識它們的能力。」


    我告訴阿納絲塔夏我們也有專售藥草的藥店,還有許多醫生跟靈療者有使用草藥治療的本領,她回答我:
    「最好的醫生就是你的身體。你的身體打從一開始就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藥草、知道你該如何進食與呼吸。它甚至能在疾病形成前就加以預防。沒有人能取代你的身體,因為這是神只為你、特別賜給你的醫生。我現在是在告訴你怎樣讓你的身體有機會為你帶來好處。


    「當你和園地裡的植物建立關係後,植物們會治療你、照顧你。它們會主動替你作出診斷,並為你量身打造最好的特效藥。」

     

     

     

     

    活 

    { 活之一 }

    活 [huó] 水部

    左水右舌 , 含意著生命之原 ; 故舌水之愛。

     

    { 活之二 }

    卵為生命初始 , 當母雞產卵時必將循心 , 尋找遮蔽烈日陰影處 ,

    在樹下的鬆軟乾草上 , 迎接新生 , 再以體溫孵化 , 那是持續生存的基本方式。

     

    { 活之三 }

    晉朝 郭璞《玄中記》裏描述 :

    這只天雞 , 說是當太陽剛剛升起 , 第一道陽光照耀這株大樹時 ,

    天雞便啼鳴。它一啼 , 天下的雞便跟著啼呼。

     

    { 活之四 }

    巢古字原為鳥類棲息生長命脈 , 相互依存。

     

    { 活之不及備載 }

    自然界再再述說著萬物相依的美意 ,

    這是人類仿生自然所必須深刻體悟的自然法則。

     

    台北松山菸廠中矗立著那原為生命初始的卵型 ,

    卻求其外貌 , 不求其內涵 , 為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視生命原意。

    構築的人們啊 ! 請傾聽樹的聲音 !

    守護著涵養地下水的老樹們 , 如同我們的長者 ;

    這屬無法被量化而神聖的生命價值。

    唯有我們脫離這世的肉身 ,

    才能真實明瞭靈魂的相同所在。

     

     

    當構築的行為產生 , 每個人 , 必要時時警惕保持警醒 !

    如同林木們 , 各自依循著陽光與空隙中的光明 , 向上 。

    所有構築人 , 都該對周遭的環境負起必要的 [ 責任 ]

    [ 誠實 ] 是我們生命中永遠無法被抹滅的記憶。

     

    活蛋 或 活淡 , 僅只一念之間。

     

     

     

     

     

    ✚  搶救農田地景  

    雪隧通車不到10年,宜蘭快速淪陷!

    曾經任一角落都可遙望龜山島(宜蘭人的心靈故鄉) ,如今一幢幢的豪華農舍劃斷無垠天際線……
    曾經反六輕拒污染,捍衛了好山好水,如今最美的水田地景上,挖良田蓋農舍,每年挖走一百甲,土地破碎了,耕作困難了 ,水鳥棲地破壞了,還掏空了土壤的芬芳養分……

    農舍問題起源於2000年《農發條例修正案》大幅放寬農地分割買賣的門檻,且對象不限農民,加上農地可以興建農舍、地方政府執法不力,從此農田消失破碎、農地炒作、社會資源使用不公、農業生產環境惡化、農村地景迅速劣變,耕者無其田的世代也再度來臨!

    全國的新建農舍有7成集中在宜蘭,雪隧開通後變本加利,2010年以來,以平均每年700棟的速度增長,等於每天增加2棟!這些豪華農舍多做為渡假別墅,或變相經營民宿餐廳、家庭式工廠,散佈的農舍不僅破壞完整的田園地貌,也讓農業生產環境埋下污染隱憂,增加公共設施的成本。農地快速流失,讓地狹人稠的台灣,難以因應迫切的糧食危機。種種惡果,在在凸顯了《農發條例》早已悖離立法意旨,亟需檢討修正。

    農地承載著糧食生產、生活文化,水資源涵養,以及生物多樣等多重價值,不是金錢所能量化!遠山橫黛,阡陌縱橫的蘭陽地景,是先民留下的珍貴遺產,是宜蘭人共同的驕傲,更是全台灣人所共享的文化景觀!搶救蘭陽,就是搶救台灣的文化價值!

    如今,已有一群宜蘭人為守護家鄉田園挺身而起,我們張臂歡迎所有來到宜蘭的朋友,也和我們一起呵護好山好水,參與我們的行動,發揮您的影響力,號召更多朋友加入!農舍議題的權益關係人不僅是地主、建商和仲介,更是所有張口吃飯的台灣人!讓我們一起督促政府:落實「農地農用、農舍農用」!

    為此,我們鄭重提出下列訴求:
    1 落實農地(舍)農用。
    2 要求縣政府訂定地方自治條例, 保護宜蘭地景與優良農田。
    3 要求中央政府修改農發條例第18 條等相關法規,遏止農舍濫建。

     

    相關連結 懇請加入連署 ϟ

    FB : 守護宜蘭心價值搶救農田地景

     

     

     

     

    酶  e n z y m e ∞

    傳統市集裏充斥各樣式果皮們,村人們不定期回收製成環保酵素,

    每天的碗盤清潔以及穿著被果香包覆的乾淨衣服、食物花園的土壤改良,皆歸於它的榮耀。

     

    今早我們在市集打烊的路上,發現手寫的 [ 免費 ] 紙板,裏面躺著一群柳丁們,因為乾萎的臉變得賣相不佳,村民們不約而同地,默默思索著該如何定義這群生命體的衰敗。並將它轉化成另一種生命形式 !

     

    在土地上追求高度自給自足的人們 ,不得不重視酵素的應用; 它涉及生活範圍之廣 ,以及就地取材容易 ,友善身體土地的諸多好處 , 很難尋得它物取代。眾人所熟悉的酵素是一種養生飲品,而它也是傑出的清潔用品(沐浴、洗衣、洗碗、隱形眼鏡清潔);酵素的運用亦廣泛出現在自然農法(廚餘堆肥、解決病蟲害)、食品(麵包、餅乾、酒、醋、醬油、味增、醬菜、乳酪、優格)、傷口消炎藥、生物燃料生產等等。

     

    廚餘富含多元酵素,只要給予適當環境便可快速分解轉化成有機肥料
    若處理良善,印象中的酸臭會變成迷人的果香味。酵素飲料製作簡單易學,不同素材種類的組合搭配可實驗出無數種味道的變化若有適切的容器封存,可轉變成可口的碳酸汽水

     

     

    不管動物或植物都必須仰賴各種酵素的催化作用與調節,才能有效地完成他所需要的生理活動。 若細胞內的酵素活動受到抑制或干擾,其身體就可能出現異狀。然而我們體內所需的種種酵素大部份皆可自行產生,社會大眾風行食飲酵素其所發揮的作用是它積極參與體內的消化系統,將胃中的食物營養素分解成極小的分子讓腸道易於吸收。雖然食物本身亦含豐富的酵素,但人們偏好高溫料理讓眾酵素死於烹煮過程。

     

    酵素學名稱酶,如我們口中的唾液和眼睛流出的眼淚皆含蛋白酶。酵素應用於麵包製作叫酵母菌、應用於釀酒叫酒麴、應用於乳製品叫乳酸菌和凝乳酶、應用於廚餘堆肥稱益生菌。由此可知酵素是一種菌體,其菌種據說達數千種。許多人聞菌色變,諸不知細菌充滿於我們生活周遭時時刻刻(包含呼吸的空氣),身體內每一細胞的正常活動都不能缺少酵素(菌)的參與,而細胞亦是細菌所演化而成;從某角度而言,我們的身體是由無數的細菌所構成。細菌的益或害,端看對應的事物與立場。

     

     

     

     

    黏土們

    面對一座,滿是垃圾廢棄物的山林,

    基地的殘軀,蓋土房子似乎遙不可及,

    我們說好: 只得從另一處等土,臨來,而且不得作任何挖掘破壞。

     

    等待近兩個月,天地贈與了原先可能被隨意傾倒的工程廢土,
    那些等候的時日,換上臨來的喜樂。

    那天,我們正在回收,城市的廢棄水泥試體。

    路上,工程車和挖土機聚集著,專注一處埋有大型水泥管線的洞口,
    我們剛回過神,發現一群發亮的黃土們。

     

    下車,k 興奮朝著圍觀的勞動者表示來意,聯結車的守候男子疑惑著,他問: 要土作什麼用 ? k: 蓋土屋。留下了電話和誠懇。

    透過聯結車男子的轉述,另一位,正挖掘地底近30公尺深的勞動者,
    撥了電話給 k,便確認了後續的傾倒細節。


    那一晚,k 作了一場關於聯結車與山路的惡夢,
    夢裏,

    山城邊往來的市集人潮以及停靠路邊的車陣們,

    安靜地一動不動,人群也是,
    長尾巴聯結車卡在斜坡上,無法動彈。
    夢醒,k 慌忙下山引路,深深祈禱著大禮物,能安詳抵達。


    平日經常暫停的小客車,竟意外地不在位置上,這樣,

    長尾巴得以順勢轉入基地的大門入口。

    駛入後,所有人鬆懈下前一刻的緊張,
    泥土先生操作了車上裝置,將車廂開啟,

    迎接著一群深灰色泥團流動。
    一小時前,
    也許她們剛從地底被帶往表陸地,此刻,正緊密連結著彼此呢 !
    泥團如嬰兒的細緻膚質,緩緩地躺入空地,
    車廂隨著時間,移動角度,幾近呈90度了。
    長尾巴總發散著巨大的機械運轉聲,泥團們的沉靜踏實,
    靜靜的安然自得 . . .

     

     

    ☼ FROM《 Mutant Message Down Under 》曠野的聲音 

    …… 他們能夠在表面看起來毫無水分的地方找到水。

    有時他們會躺在沙地上,探聽地下的水,或者把手心朝下,在地上探尋水源。他們把長長的幾根中空的蘆葦插進地面,在末端吮吸,水就會冒出來,活像一座小噴泉。水中充滿砂礫,顏色烏黑,但喝進嘴裡卻覺得純淨、爽口。只要觀察太陽在地面發出的水氣,他們遠遠就能發現水源,甚至只要在微風中嗅一嗅,就能感覺到水的存在。我現在總算明白,為什麼那麼多試圖探測澳洲內陸的白人,很快就死去。想在這種地方生存,必須具備原住民的求生技能。


    從石縫中取水時,他們總會教導我,如何走近水源,纔不會讓我們人類的氣味污染它,或者驚嚇到動物,畢竟那也是它們的水源。動物和我們人類一樣,對水源擁有相同權利。不管他們多麼需要,部落的人從不佔用所有的水。在任何一處水源,所有的人都在同一個地點取水飲用。每一種動物似乎也都遵守這個規則。只有鳥類不必遵從,可以任意飲水、戲水、排泄糞尿,無拘無束。

     

    部落的人只需瞧一瞧地面,就知道附近有什麼動物出沒。孩提時代,他們就養成精細觀察的習慣,因此,只消看一眼,他們就能認出沙地上出現的足跡,究竟是步行的、跳躍的或爬行的動物所遺留的。他們對彼此的足跡十分熟悉,不但能認出走路的人,而且能夠根據步伐的長短,判斷那個人是否生病。足跡上所顯現的些微偏差,就足以讓他們推測出這個人此去的目的地。他們在知覺上的高度發展,遠遠超過在其他文化中生長的人。他們的聽覺、視覺和嗅覺,似乎達到了超凡的境界。足跡具有振幅,它所顯現的,不僅僅是人們在沙地上看到的圖形而已。

     

    後來我才知道,有些原住民已經證明,他們有能力從輪胎的痕跡推測那輛車子的速度、類型、行駛的日期和時間,甚至所載的乘客人數。

     

    往後幾天,我們吃植物的球莖、球根和其他生長在地下的蔬菜,類似馬鈴薯和山藥。他們能找到已經成熟的這類植物,不必先將它挖出地面來。他們在植物上面移動他們的手,嘴裡說:「這株正在成長,還沒成熟。」或者說:「找到了,這株可以收割了。」在我眼中,植物的莖都是一個樣子,因此,弄錯幾株、重新種回地上後,我乾脆袖手旁觀,等他們告訴我哪一株可以拔取。

     

    恢復天賦本能

     

    他們解釋說,這種尋找食物的方法,是人類天賦的探測能力。我們美國社會並不鼓勵人們聽從本能,甚至認為那是一種迷信,甚至罪惡,所以我只有透過學習,恢復我那天賦的本能。後來,他們教導我探測的方法:先詢問植物,它們是否已經準備實現它們存在的目的,然後徵得大自然的同意,用手掌探測地面。有時探觸到成熟的植物時,我會感覺到一股熱氣,手指會不由自主地抽搐起來。我學會了這訣竅後,發現族人對我的接納程度大為提高。這似乎意味,我愈來愈不像「變種人」,愈來愈像「真人」。

     

    我們從不拔光一整圃的植物 這點很重要。我們總會留下足夠的根苗,讓新的植物成長。部落的人對他們所謂的泥土之歌——土壤所發出的凡人聽不見的聲音——有一種令人驚異的知覺。他們察覺出環境傳來的訊息,以他們獨特的方式加以解讀,然後據以行動,仿佛他們具備一種微小的天籟接收器,能夠理解宇宙傳來的訊息。

     

     

     

    虎山谷

    歌聲所描述的一個海島被緩緩升起

    神秘帳篷的馬戲團伴隨著雲霧入溪

    眼瞳裡的月亮胡思亂想濃濃中藥味的善與惡界線

    蚊子搖搖擺擺的表演跳繩頓覺電子腳鐐的後遺症

    在盒子裡的蛇誘騙跳蚤耕作蒼翠的人體

    狗兒們的目光埋伏著一片狼藉

    微風餵食某種拉扯不知去向的方便管道

    我們的情愛生活宛如夢境的風水術

     

     

     

    我們遺失的角

    人類在遠古時代的生存環境是非常嚴苛的,因此必須團結群體的力量來對抗環境的威脅,不得不製定許多規矩和律法 ,約束有違群體利益或有害群體和諧的種種行為和想法,然而每一個生命個體無論是肉體或靈魂都是獨特的,獨一無二的 ,在維護群體最大最多的意願的前提下,必然要調整彼此的差異性。

     

    人類經過千萬年的演化大部份的人都己經遺忘自己獨特的本質 ,甚至害怕自己的獨特性的存在(害怕自己與大部份的人不一樣),一個群體裡面若出現獨特的異類 ,這個異類便可能面臨群體各種形式的攻擊和壓制 (輿論, 暴力 ,罪犯通緝),這是任何族群生態不得不然的生存機制 ,然而這個過程許多良善美好的事物是被扭曲的或被犠牲掉的,只有少數的生命個體能意識到自己的獨特並充份地發展 ;如果這個獨特性所創造的事物,恰好符合當前社會的共同利益或共同價值 ,哪麼這個人就被社會拱為天才或鬼才或傑出人士 ,如果不幸地這個獨特性所創造的事物,不符當前社會的共同利益或有違共同價值,哪麼這個人就被貶為瘋子或敗類 ,嚴重的話還會成為監獄裡的罪犯。

     

    遂,本質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 ,大部份的人都不喜歡孤獨,甚至害怕孤獨,這是社會族群所造成的虛幻。每一獨立的個體(人或事或物)皆有其存在的意義 ,既便牠多麼令人生厭,既便牠被大眾認為應該丟棄的圾垃,如果在某一時刻牠處在一個適當的位置,能夠充份發展牠的性質,牠便發出耀眼的光芒 ;有一天 ,當你己經扺達這個好位置的時候 ,牠可能會像一匹野馬般急速而自由的奔馳 ,此時你的靈敏之中不能遺失你的愛;也唯有『愛』的存在,讓我們的孤獨感不會哪麼苦澀。

     

     

     

     

    摯 : 造屋人們

    造屋計畫是關於一間實驗室的建造
    透過想像與實踐
    利用過去已荒廢的基礎
    我們試著用各種城市的廢棄回收物
    再造土屋

     

    探索過程 以分享
    讓參與造屋的夥伴們一起學習 彼此成長

    實驗室 : 各種可能 / 村人農事休息所

    有意願的造屋人可以寫信提出申請
    工事中會包含各類有趣的自然事件 : 學習
    包括食物花園的製作 / 環保酵素 x 可食用酵素 / 雨水回收系統 . . . .
    全程皆以夥伴狀態 / 無領導者和無社會中所謂的老闆

     

    每位參與者 採自動自發的有機狀態
    全程謝絕任何貨幣交易
    我們嘗試著另一種方式探索生命的可能
    邀請你妳泥 / 一起為土地盡一份心力

     

     

     

    半年時光 , 一棟房子裡

     

    ▲ 本社保留2冊限量紙本可供自由傳閱    

         [ f r e e 電子書 ]

     

     

    一群法國青年以及一位台灣留學生,

    計劃性的闖入進駐一棟閒置的老房子,

    作為發展軟性革命的基地,

    伸展邊緣性的政治理想。

    在面臨警察隨時可能的驅離,

    他們在高亢和緊張的氛圍裡,

    快速地建立一棟空屋所有的生活設施,

    並進行各項活動。

    以回收都市裡

    大眾丟棄的垃圾資源度日,

    在欠缺電力供應的屋裡

    展現旺盛的行動力。

    作者以一位正在學習法語的外國學生

    與其共同生活,

    在語言溝通不順暢的情況下低調的介入和參與,也因為語言造成的距離,

    他才有餘裕的時空觀察這一切過程。

     

     

     

     

     

    柏油塊語

     

    在這裏行進


    如果爬行
    必聽見那地底的絲線
    聽說 : 那是城的源頭 , 今日已覆蓋。

    爾後 , 替代的固性黑泥 , 曬著光 ,
    再沒人 , 發現那絲 , 人們只聽見上方那淙淙車陣 . . .

    必要地死活亦是
    在這世與下世間
    輪迴著
    一群群融進林裡的生靈
    每朝必要地啃蝕彼此

    .

     

  •           

     

     

     

     

     

     

     

     

     

     

     

     

     

     

     

     

     

     

     

     

     

     

         


     

     

     

     

     

     

     

     

     

     

     

     

     

     

     

     

    感 謝 , 支 持 陪 伴

     

    G R O U P S

     

     

     

     

     

     

     

     

     

     

     

     

     

    金 木 水 火 土 與 土地眾生靈們 以及 遊牧夥伴 家人 族人 朋友們 /

     

    狗山婆阿快姐 / 人子一家村 / 夢想社區 / 能盛興工場 / 象山農場 / 海或 / 二馬食飲 / 巷小 / 花嘻皮 /

     

    兆立試驗所 / 福田樹木基金會 / 昇詮企業 / 台灣海筆子帳棚劇 / 合聯石材 / 野岸手作 /

     

    什麼 / 梁實秋故居 / 蒼穹光舞 / 豆皮 / 野漫劇場 / 西螺藝術兵營 / 好的擺好的窩 / 頹圮花園 /

     

    COLLECTIF TROGLOBAL /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 / 仁善美中醫 / 咕固設計工作室 /

     

    TOFU電影創作聯盟 / 天使部落 / 微遠文化藝術基金會 / 阿春伯酸梅湯 / 拾光雪松出版社 /

     

    WAITING FOR HIGH / La Cumbia Del Sol / 樹火紙博物館 / 半路咖啡 /

     

    地球未來 / 綠土地 / 彭園台北會館 / STRIKINGLY / 行者 / 汗得學社 / 主恩牧場 /

     

    風中之星 / 尖蚪 / 野蔓園 / ACCA 非洲文化藝術協會 / 空空把西非擊鼓樂團 /

     

     

     

     

     

     

     

     

     

     

     

     

     

     

     


     

     

     

     

     

     

     

     

     

     

     

     

  •  

     

     

     

     

     

    e c o a r t v i l l a g e

    { 相和作社 buttflying collective }

     

    [ 為什麼作 ? ]

     

    1988 年全球人口總數突破五十億大關 ,
    西方學者專家們向世界各國呼籲 :
    地球己經處於人口爆炸危機 , 以當前成長速率 , 全球人口將在 40 年後翻增一倍。
    中國大陸官方很早就覺知這個警訊而實施一胎化政策 ,
    然而經過了 23 年仍從 10 億人口增加到目前的 14 億 ;
    台灣官方未因應此警訊 , 生育率自動降低 ,

    但人口仍從 20 年前的二千萬增加到目前的 2 千 3 百萬;
    而全球人口目前己突破 70 億 , 依數字和時間推算 , 頗接近當年學者的估測。

     

    也許有人產生疑問 ?

     

    現代社會的生育率每年都在下降 , 為何人口會持續爆增 ?
    這要從三方面解釋:
    (1) 拜賜現代醫療科技快速進展以及健康知識普及 ,

    全球人類平均壽命因此而大幅延長 (非洲某區域除外) 死亡率大幅降低

    ( 難產而亡的孕婦、嬰兒夭折、疾病或意外傷害而亡的機率大幅減少) 。

    (2) 美國和蘇聯冷戰時期所發展的核子武器 ,

    其毀滅性讓人類不敢再輕易啟動世界性戰爭 ,
    過去那種動輒幾百萬人死亡的戰爭 , 己被世人所唾棄。
    (3) 生育率以人口比率算計。
    假設一座小島初始人口是 100人 , 第一年生下 50 位嬰兒 , 生育率為 50% ;
    60年後小島人口成長為 1000人 , 但生育率逐年下降, 至第 60 年僅有 10%;

    然而這 10% 卻是 100 位嬰兒。

     

    我們唯一生存的地球空間不會隨著人口成長而擴大面積 ,

     

    而人口爆炸所產生的結果和現象會是什麼呢 ?
    每個人的生存需要食物與居住空間 , 自己的慾望和理想都希望獲得實現 ;
    於是壓縮大自然其它動植物的生存空間。
    尤其在十九世紀後 , 工業文明所發展的高速生產大量消費模式 ,

    以及資本主義所造成的激烈競爭機制 ,其壓縮速度與日俱增。

     

    地球每 20 分鐘就有一個物種從世界上永遠消失, 而一天有多少 20 分鐘呢 ?
    驚奇的消滅速度, 人類以外的眾生靈怎會不感到驚恐 ?

    誰不想生存 ? 誰願意被滅絕 ?

    激烈生存的競爭模式 , 讓我們的世界一步步趨向暗黑期。
    人與人的競爭所產生的對抗和衝突 ,

    衍生出各種形式的暴力、病症、罪犯, 其共同特徵是痛苦和煩惱。


    而人與大自然的競爭呢 ?

    眾動物、植物當然無以對抗目前人類所發展的強大武力 ,
    但祂們正透過意識連繫和跨界聯盟*(註1) 慢慢凝聚龐大的能量 ,
    發動狂風暴雨、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來反撲人類。
    傳說中的亞特蘭提斯所發展之高度文明的滅亡是造惡因食惡果的使然 ;
    人類慾望無止盡擴張、文明過速發展 ,

    嚴重威脅其它生靈的生存空間 , 人類自身將招致浩劫。

    浩劫是定數 ? 還是變數 ? 端看我們當下的行動和決心 ;

    ' 我們 ' 即是在這迫切危機的背景下, 產生動機。
    '相和' 是一切的關鍵也是此計劃的終極目標。

    人與人之間必須和解 , 人與大自然更須和解。

     

    * 註1: 當代科學家愈來愈多實驗證明 , 萬物皆有其意識和智慧的現象 ;

    傑出的實驗是1985 年獲諾貝爾物理獎的法國科學家 Alain Aspect 所發表

    《量子糾纏現象》

     

     

     

    我們不需要競爭 ! 我們應和諧相處和平共存 !

    重視每一生命個體的獨特性以及存在價值 ' 沒有好壞優劣 ,

    沒有賢能愚癡 ' 包括人類自己和生靈們 ,
    每一肉體和靈魂的獨一無二 , 本質上無法比較也無需比較 ;
    只是每一生命特質對應於事物所顯出的現象不同罷了。
    其特質若在適切時機放在正確位置就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
    什麼是最佳時機 ? 那裡是正確位置 ?
    這是每一個生命個體自己必須面對的功課 ;

    也是我們要共同學習的項目之一。

     

     

     

     

     


    [ 作什麼? ]

     

     

    ' 共生 ' 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自然法則、自然現象 ;
    然而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不斷以本位立場與個人主義將其分化弱化 ,
    讓我們遺忘了共生的存在與價值。
    以自己身體為例 : 身體是由無數細胞所組成的共同體 ,
    如果其中一個細胞發生病變 , 然後傳染給周圍細胞 , 致使一個組織器官功能喪失 ;
    那麼 , 這個身體其牠細胞能置身事外嗎 ? 牠們會安然自在嗎 ?
    以此類推 , 擴大到人類社會 , 再擴大至地球生態環境 , 道理是相同的。
    唯有深刻體認與自己相異的生命體 , 亦是相繫互依的共同體 ,
    我們才會真切尊敬和重視異己的存在價值。


    不管是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或陌生的異族人、或狼魚鳥蟻、或花草樹木。
    重視共生現象的存在 , 尋回真切價值 ,

    並且在過程中謀合一種共存共榮的理想模式 ,
    是人類現階段必須立即擔當的重要使命。
    強調共生文化的生態社區在全球各地陸續一個個出現 ,

    其追求理念或許有些微差異 ,其發展的文化現象明顯表現各異的獨特性 ,

    然而充份互助合作是一致的共同徵象 , 這是共生的核心價值。

     

     

     

    我們的理想是將核心價值發展至極致 ;

    從生活各個層面進行極端理想實驗 , 諸如 :
    · 對貨幣的依賴和消費行為減到最少 , 直至絕無 ∞
    · 食物、用品、能源在共生園區內達成最高自給自足率 , 直至全面 ∞
    · 人們對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需求 , 在共生園區內達成最高滿足率 , 直至全面 ∞
    · 建築設施利用在地自然資源或大眾丟棄的垃圾資源 , 程度達到最高 , 直至全面 ∞
    · 積極研究發展自然療法面對疾病 , 對現行醫療系統的依賴減到最少 , 直至絕無 ∞
    · 研究和建立動物與植物的相依互惠和平關係 , 直至無為而樂 ∞
    · 生態村的管理以及制度規定減到最少 , 直至無為而治 ∞
    · 重視身體與心靈的融和與寧靜並協助其困難者 , 直至無為而安 ∞
    · 讓藝術文化落實於生活各個面向 , 直至無為而美麗處處 ∞
    · 觀察和探討自身體內的生態對應於外界自然生態的關係 , 直至無為而時時詳和 ∞

     

     

     

    進行規劃之前 : 做全面性田野環境調查 ,
    諸如土壤、地形、氣候、水源、歸化動植物、原生動植物以及食物鏈等等。
    計劃藍圖清楚描繪 5 年、10 年、20 年三個階段的演變評估。
    對環境的任何開發或變動應謹慎、緩慢 ,

     

    對眾生靈的衝擊或傷害必須努力減到最少程度。
     

     

    (僅由已開發土地'原則' , 不應破壞農田或原生植物與原始林)。

     


    從村民中徵召 8 位己具高度共識的核心成員 ,

    但於檯面上核心成員不是領導者或管理者 ,
    只為因應某些有心人士企圖強勢領導和管理眾人時 ,
    核心成員必須集合起來制止該狀況的產生 (包括核心成員自己) ;
    目的是朝向無為而治 , 其價值是尊重每一個體存在的性質。
    有一天 , 若生態村達到真正的無為而治 , 核心成員便要自動消失化為無形。
    當生態村的軟硬體建設達到某程度的成熟基礎時 ,
    即開始積極對外推展教育示範活動 , 以及自然農法和自然建屋的技術經驗轉移。
    諸凡課程研習、生活體驗、展演活動、技術支援輔導等全為公益活動 ,
    村內所有產項禁絕金錢交易行為發生 ( 不含村民的個人創作以個人名義發表 )。
    但我們接受外界金錢或物資的捐贈 , 金錢全數納入基金會協助管理 ;
    生態村各項必要建設 , 若需金錢開支亦由基金會撥款 ;

    金錢的收支內容必須透明化 。

     

     

     

    所有公共事務的行進 採 [ 自願 x 自動 x 自發 ] :-)

    核心成員將當天重要工作內容公佈 ,

    並規劃需求人數以及預計時間 , 讓村民自願參與。

     

    基本上規定每位村民必須參與公共事務每天四小時 ,

     

    此制度欲讓各項公共事務每天都有機會進展 ,
    不用多也不要少 , 一切基於為萬物彼此相親相愛的分享中 ;

    或者 , 你可以失去時間意識 , 融化在土地的愛 , 亦很好。

    同時兼顧個人興趣讓獨特性有發展的時空環境。
    共生過程中若發生問題狀況 , 或計劃進行重大活動時 , 一律採集體會議決策。

     

     

    ' 烏托邦 ' 一詞源自15 世紀英格蘭小說家托馬斯 · 莫爾的書名 ,

     

    他藉由故事描繪一個理想的社會樣態 , 與陶淵明寫的《桃花源》有異曲同工之境。
    依希臘文字意分析兼具 ' 理想的 ' 與 ' 不可能的 ' 雙重義涵 ;
    表示烏托邦的高度理想在現實世界裡是不可能達到的。
    我們使用 '尋找' 這一個動詞與之結合 , 不代表此地即為烏托邦 ,
    寓意此高度理想的追求與探索沒有終點. . .
    理想生活方式?理想社會模式?與大自然的最佳和諧關係是什麼?
    探尋與辯證是無止盡的 , 如古今哲人所追求的 '真理' 依般。

     

     

     

    [ 如何作? ]

     

    1 尋求一處已遭人為破壞或荒廢基地 , 透過重整與規劃 ,

     

    在過程中 , 探索那逐漸形成屬於基地特性的循環代謝系統 ,

    在 [ 愛 x 分享 ] 由各個社會層面的公司和朋友們支持計劃分享多餘資源

     

    2 招募伙伴

     

    針對前置作業以及後續各項軟硬體建設尋求相關人士分享其專業。

     

    3 基地生態環境調查

     

    全面性田野環境調查 , 諸如土壤、地形、氣候、水源、歸化動植物、

    原生動植物以及食物鏈結構等等。之後每 3 年依次做長期調查報告。

     

    4 描繪藍圖

     

    依調查報告結果因應設計與規劃 ,

    各項設施的建立和土地的變動應謹慎思慮 ,
    期盼對眾生靈的衝擊或傷害減到最少的程度。
    計劃藍圖清楚描繪 5 年、10 年、20 年三個階段的演變評估。

     

    5 自然農法

     

    效仿大自然生態模式採多元種植 , 與雜草共生 , 不施灑農藥 ;
    適當利用輪作、間作、綠肥、堆肥以及各種含有養分之天然資材以增進地力 ,
    同時採用共榮植物、忌避作物、天敵等生態法則以防治病蟲害。
    參考澳洲 Permaculture 樸門和日本的秀明農法 , 取其智慧精華實踐在農園裡 ,
    追尋人類食物與土地以及動植物的相依互惠狀態。

     

    6 自然建屋

     

    採用當地自然建材 (如土、石、木、竹、草等) ,
    或利用城市垃圾資源 :
    如廢棄輪胎、鐵鋁罐、空酒瓶、保特瓶、人行道地磚水泥測試體、

    都更開發廢棄泥土等 . . .
    建構冬暖夏涼、採光通風良好的自然屋 ;
    充份回收屋頂雨水並將生活廢水導向菜園區生態池。
    綜合國內外傳統古法的建屋技術將藝術融入生活 ,
    尊重材料特性與永續原則 ,

    並重視結構的穩固以因應台灣多地震、颱風的天災。

     

    7 自然生活

     

    自然居屋 / 自給自足的食物 / 在緩慢步調中觀察自然和身心。

     

    8 研究和創造

     

    針對自給自足的目標探索和製造 ,

    舉凡食物、用品、衣物、傢俱、房屋、能源等等 ,
    匯集古今中外的經驗和智慧 , 群策群力 , 以不傷害土地和環境的 '原則'
    其中包含面對疾病的種種自然療法。

     

    9 經驗技術分享

     

    當村內各項軟硬建設達至成熟基礎時 ,
    將積極推展課程研習、生活體驗、展演活動、技術支援輔導等各項活動。
    網站初期以中、英兩語向世界發聲 ,
    之後再陸續尋求法語、西班牙語、德語、日語等翻譯支援者 ,
    連結世界各國志同道合者。

    透過分享交流彼此的經驗和知識 , 不分國籍種族探索生命源。

     

     

     

    △ 敬 生命 :-)

     

    s e r i e s

    { 是 什 麼 維 繫 一 個 生 態 村 ? }


    THANKS : Dieter Duhm / 文 - skydance davis / 譯

     

     

    自從瑞士阿斯科那的斐麗塔社區 ( Monte Verita in Ascona ) 經歷百年實驗,仍不免失敗的例子後,
    義大利也有一個失敗的案例 … 我們不禁要問?
    是什麼維繫一個社區合而不散,是什麼可以讓它不再失敗?
    什麼可以讓社區的力量,不斷彼此增益呢?

     

    1 最重要的一點,需要有一個強而有力的點子,
    一個概念,一個目標,那不僅僅是想要與人接觸的個人渴望,

    也不只是想要有一個家的感覺。
    較具體的例子:

    像是蓋一個豐盛的花園、建立一個兒童樂園、一所轉型的學校、
    一套完整的能源計畫、一座藝術中心、一個媒體及大眾交誼中心 … 等等。
    這些點子,越是符合客觀需求,就越能得到大眾的支持。

     

    2 需要有處理人際衝突的好方法, 它需要一個心靈 - 精神層面的核心觀念,
    當人際關係瀕臨絕裂的時候,仍能保持它的功能。

     

    3 需要一些勇於負責的人們,當很多事情進行不順利時,

    仍有足夠的力量為社區理念挺身而出,
    這需要一個不尋常的強大且穩定的力量。

     

    4 它不需要頂層管理者或任何自我設限的想法,

    需要的是那些負擔主要責任的人們的相互合作。
    一個願意負有更大責任的社區之創建,
    其先決條件就是負責人之間,恆常保有互相效力的聯繫,

    而沒有暗地裡的權力競爭。

     

    5 需要有明確的公共區域,每一個成員都應該知道他自己的位置與工作。
    就像身體裡的每一個器官,團體裡每一個人都有個特別的功能。
    一旦社區達到特定規模時,勞務工作的明確分配,就更顯重要,
    而各個領導者的功能,也要有清楚的畫分。

     

    6 需要一個自主形成的領導結構,它是由天生具有領導力的人們所組成,
    他們在人際與專業上的能力是一致且不相上下的,並擁有整個團體的信任,
    這些人的特質,必須成熟到不會濫用自己的職位,以謀取自身利益與權利;
    舊權力結構出身的人們,不適合這樣的領導角色,
    即便他們積極想爭取這樣的職位,

    未來的社區,不應該建立在權威或反權威的基礎上。

     

    7 它的成員們必須具備專業背景,為了整體的發展,
    社區發展的方向與意願,是不能被成員一時的感覺或情緒所左右,
    特立獨行和嘻皮都是很好的人,卻不能創造一個良好發展的社區。

     

    8 為了增強彼此的信賴,所有重要的過程或決定,都要公開透明,
    特別是在和性別、感情、權力、金錢與財務相關的領域,
    建立透明化與使用合適的方法是必要的

    (如自我表達的機會或論壇)和清晰的溝通。
    否則社區將會很快地,因為隱藏的衝突,而淪為衝突下的祭品。

     

    9 它需要情愛上的活力與生命力,否則整個團體會變得僵化,

    趨於過度理想化或乏味。
    過去社區的分崩離析,要麼是因為情愛上的糾葛,

    不然就是因為情慾的壓抑而產生了衝突。
    群體生活和情愛關係,是兩個對立的概念。
    事實上,被允許自由表達和誠實的情慾,

    只會建立在具有共識基礎的社群關係上。


    要有這樣好的結果, 一些平常會發生的阻礙,就需要有適當的方法去克服。
    (Vana 譯註:人與人之間(兩性和同性)的情感和慾望,

    若能夠自由和誠實表達才是健康的。

    壓抑住會造成衝突與關係破裂,進而造成社區的破裂。)

     

    10 它需要一再承諾人我間的互愛、互信、互助的人性基本價值。
    並需要與這個時代的人道主義議題連結,以及與全球資源議題的結合。
    當擁有越多的意義與適當性,就會領受到越多的力量,而任務就會成長,
    意願也增強了,新的可能性便會看到。
    在每個計畫之中,祥和的花園、一座擁有生命概念的藝術或科技中心、
    會隨著我們努力越久而越圓滿。

     

    11 它還需要一些凝結人心的歌曲、一些美味佳餚、一些儀式。
    一個以健康方式發展的社區,它們會有自己的慶祝盛宴與歡慶時刻,
    這些是為了感念與祝賀自己的社區,自然轉型成為具體美好生活的節慶時刻。
    這時,社區會突然找到了自己的主題曲、

    有了自己的圖騰、自己的箴言、自己的標誌,

    這些都凝聚社區生活中的力量與喜悅,
    從某個角度看,未來的社區發展,

    將會隨著共同擴大的慶祝活動,而日漸開展。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failed community experiments since Monte Verita in Ascona, Italy (which also failed), one is justified in asking: What holds a community together, what stops it from failing, and how is its power increased?

     

    First of all it needs a strong idea, a concept, or a goal, which is more than a personal desire for contact and a feeling of home. Some examples would be building a peace garden, establishing a children’s republic, a school of transformation, an encompassing energy project, an art centre, a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centre, etc. The more its concept corresponds to an objective necessity, the more it will be supported by the universe.

     

    Secondly, it needs good methods to deal with human conflict. It needs A mental-spiritual concept, which remains effective even when human relationships threaten to break down.

     

    Third, it needs a few responsible people, who have the strength to stand up for the community idea even when many things go wrong. It needs an unusually strong staying power.

     

    Fourth, it does not need any top dogs or territorial thinking; instead, it needs cooperation among those who have taken on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A prerequisite for the creation of any community that has taken on a larger task is a permanent circle of responsible people, without secret competition for power and position.

     

    Fifth, it needs a clear infrastructure. Every member should know their place and their task. Like every organ in the body, every person has a special function within the whole. Once a certain size has been reached,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precise division of labour and a clear assignment of leadership functions.

     

    Sixth, it needs a leadership structure that is free of domination, consisting of persons who are natural authorities, because they have the corresponding human and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because they have the group’s trust. The character of these persons must be so mature that they do not misuse their position for selfinterest and power. People with the old power structure are not suitable to function as leaders, even when they themselves immediately want to take on leadership roles. Future communities should neither have an authoritarian nor an anti-authoritarian basis.

     

    Seventh, it needs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heir members. For the whole to develop, it needs a direction and a will that is not influenced by the momentary feelings and moods of the members. Freaks and hippies were often quite nice people, but they could not create functioning communities.

     

    Eighth, in order for trust to grow, all important processes and decisions must be transparent.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of sex, love, authority and power, money, and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transparency using suitable methods (such as self-expression or forum) and clear communication. Otherwise, the community will soon fall victim to hidden conflicts.

     

    Ninth, it needs sexual vitality and liveliness. It will otherwise become rigid, ideological, or boring. In the past, communities either fell apart because of the Eros or else they suppressed it. Community and Eros were two opposing concepts. In reality, a free and honest Eros can only develop on a communitarian basis. For this to occur, the normal hindrances must be overcome in an appropriate way.

     

    Tenth, it needs the re-commitment to the human basic values of neighbourly love, hospitality, trust, and mutual support. It needs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issues of humanity of our times and with the universal source of life. The more general human validity and meaning it has, the more power it will receive. The task then grows, the will strengthens, and new possibilities become visible. Behind every project – be it a peace garden, an art or a technological centre - there is a life concept, which becomes more encompassing the longer we work.

     

    Eleventh, it needs authentic songs, feasts, and rituals. For every community that develops and grows in a healthy way there comes a time when it celebrates its own feasts and finds its own rituals. This is when thankfulness and celebration naturally transform to a festive form of life. Suddenly the community finds songs of its own, its own icons, mantras, and signs that focus its power and joy of life. At some point, every community of the future will begin each day with a kind of joint celebration.

     

     

     

     

     

     

    { 生 態 村 原 則 }


    THANKS : 彭耀階 / 文

     

    生態村一詞很容易予人錯覺,就是要人回復原始社會的生活。

    故然這錯覺乃由村落一詞連繫到農業社會,並且不自覺地將兩者劃上等號所致。
    基本上,農業社會的農業往往並不合乎生態,
    不然昔日巴比倫的兩河流域新月形沃土不會淪為今天伊拉克的無土沙漠。
    在巴比倫的農業文明出現之前,那裡本來就是林木覆蓋,沃野千里。
    正正就是巴比倫的數千年種植大小麥的非自然循環農業文明,

    將該處和附近中東地區淪為荒漠,
    巴比倫帝國亦由是於約二千五百年前,在農業斂收、經濟枯萎的劣勢下走向敗亡。

     

    當然,村落不一定就是從事原始農耕的地方,
    凡是四週為大自然所環抱的小聚落皆可以稱為村落。
    而生態村則是要人過回歸自然、與大自然為伍並與之和諧共處、
    以追求實現生命的終極價值如真、善、美、樂趣、物我齊一等代替追求金錢、
    社會地位和物質享受等作為人生的目的。


    生態村亦不應該刻意地排拒金錢和物質,
    只不過生態村的村民絕對不可以將金錢和物質作為人生的目的,
    它們只是在實現前述各種終極價值有所需要時,可以動用的工具而已。
    例如,生態村不應該使用便宜的市電,而應該以昂貴得多的生態能源取而代之。
    但生態村不單不應該排拒使用互聯網,

    互聯網更且是生態村內一個極為重要的資訊工具。


    由此可知,生態村並非反科技,只不過,物質、科技的使用與否,
    卻不在乎它們帶來經濟效益與否,帶來舒適享受與否,
    而在乎於它們對於實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和價值上有用與否。
    綜合起來,生態村具有兩個不可更改的最高原則和幾個由此衍生出來的指引網領。

     

    - 為地球生態系統所兼容
    最基本自然是:

    生態村和村民的一切活動和物質動員皆必須在乎合生態運轉的模式之下進行,
    並且將對範圍內外的環境影響減降至最低可能的水平。
    在這個原則底下,絕大多數村民必須透過生態村取得生計,
    即生態村不可以只是拿來作渡假別墅或住宅屋宛之用,
    她更加必須是一個生產單位,就像傳統的村落一樣。


    因為若不如此,即使全人類都住進生態村也不一定有用,
    例如原來某村的村民都是一座燒煤發電廠的員工,

    雖則他們住宿的地方不破壞環境,
    但他們依然透過營生的場所大規模地製造温室氣體和排出廢氣,
    那麼他們住與不住生態村,分別都不大。

     

    亦有一派理論主張生態村必須百分百自給自足,什麼東西也不可以外求,

    包括電器用品。
    因為若果這些電器用品在生產過程之中產生污染,

    村民依然透過買入這些物品間接地污染地球,
    於是乎上述的最高原則便不可以達到。


    上述主張所提到購買電器用品的後果是合理的,只不過若果要百分百自給自足,
    建生態村的可行性便會下降得非常低,人類便失去了一個可行的,
    可以供他們選擇放棄現時這種不可延續的高污染生活的出路,

    這種主張結果只會做成可行出路的封殺。
    此外,這派主張的論證方式依然脫離不了主流工業社會的線性論證方法,
    即由一個至數個前題命題推出下一個結論命題,

    結論命題又成為前題命題去推出下一個結論命題,
    如此類推,形成一條論證錬(ArgumentChain)。

     

    其實人類若要跳出現時這不可延續的死路,
    更加根本的層次就是必須放棄上述那種機械式的線性論證,改為網絡式論證,

    即整個論證立體式地由多條論證鍊交織而成的論證網絡(Argument Web),
    而且一條論證鍊內的命題並非都是經由形式邏輯推導出來的。
    因為在真實的世界,每一事相的出現並非只有一個果,

    而是有一組的關係事相受其影響,
    有些關係事相所受到的影響是符合因果分析所界定的果,
    有些影響是或然性的,有些是互動的,更有些是仍未為人所了解的,
    以致諸多事相之間交織成極之複雜的影響關係網絡。

     

    當人們動用論證網絡去探討前述問題,
    會發現百分百自給自足的生態村,

    故然可以確保村民對環境的影響維持在大自然可接受的水平,
    可是另一方面,根據相關學者的估計,村民起碼要有數百人,
    而且都必須各自在不同領域上學有專長的專家、學者、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等。


    以現時人類的醒覺程度而言,要找到這樣一大批人回歸大自然,可說難之又難。
    否則的話,百分百自給自足只可以組合成一條近乎新石器時代生活的生態村,
    這時另一問題又出現:要找到志願過這種生活的人,不是不可能,
    而是即使環境已經變得相當惡劣,這類人依然只是社會內極少數的異類。
    此外,亦必須認識到,

    並不是成功建立了幾條生態村便可以把不可延續的問題解決,
    而是必須地球上多數人都住進去。

     

    所以,購買外界物品這一問題並不是從單一一條生態村的角度來思考,

    還應該加入下面幾個想法 ﹕

    1 首先,在簡樸生活的價值取向下,

    相對城市生活而言村民買入的物品自動會大大減少。

    2 其次,雖然不可以百分百自給自足,生態村必須奉行盡可能自給自足的指引,
    如生態村可以生產除米糧和烹調配料外的所有食物,

    另外亦可以自行生產清潔用品等。

    3 透過某程度的共享形式,如設立圖書室共用書本,設立休閒室共用視聽設施,
    設立公廚共用爐具,設立資訊室共用電腦、電話及網路等,

    來達到減低向外購置物品。

    4 盡量購買二手物品或重用別人丟棄的物品。

    5 嚴格奉行綠色消費主義,盡量只購買符合嚴格環保要求的產品。
    這個措施具有雙重好處,除了能夠盡量滿足生態村的立村最大原則外,
    也可以發揮到消費者的市場影響力;當世上的生態村愈建愈多時,
    市面上所售賣的產品也會變得愈來愈環保。

    6 當世上的生態村愈建愈多時,生產分工的現像自會出現,
    自會有一些生態村專司生產電話,

    另外一些生態村專司生產電腦...不要忘記,先前提過,
    生態村也必須是個生產單位,只要生態村運動能夠成功地開展,
    最後會走向生態村只購買其他生態村出產的產品這一結果,
    而理論上會假定其他生態村在環境影響的要求上也是同樣嚴格,

    除非那是一條假的生態村。

     

    當我們使用論證網絡模式探討這問題時,

    會發現除非生態村的發展並不成功,否則的話,
    到後期向外購買產品、服務並不會砥觸立村的第一最高原則。
    另外,即使生態村的發展並不成功,

    那些並非百分百自足的生態村比起現下的城市來,
    環境影響仍然會減少達90%以上,而且污染和破壞不會繼續膨漲,

    相對好處已經十分巨大。

     

    - 在實踐簡樸方面:

    其一,城市居民即使想奉行簡樸,實際上亦難以行得通,

    因為消費和購物的誘惑與及壓力無處不在,兼且價廉物美,

    要都市人保持簡樸等如血氣方剛的青年在美色當前仍保持坐懷不亂一樣不可行。
    其二,簡樸之風根本不可能在都市之內吹得起。

    原因是自老闆至員工都希望人人多多消費,
    否則員工要擔心失業,老闆要擔心虧本,這兩類人佔據著都市人口中的大多數,
    他們怎會讓人四出鼓吹簡樸而坐視不理?
    但當他們一旦作起反宣傳上來,簡樸生活鼓吹者是沒有可能和他們鬪的。
    不止此,最糟的問題還是:
    根本並沒有簡樸生活鼓吹者四出鼓吹簡樸,

    然而都市人自老闆至員工仍然天天四出鼓吹消費和購物。

     

    生態村則可以讓人在完全免於消費和購物的誘惑之下生活,
    想奉行簡樸的人於是可以隨心所欲地簡樸下去。
    其次,生態村民亦不用擔心太多人奉行簡樸會令到他們失業,

    因為生態村採行生態經濟,
    而且大半自給自足,需要外求的東西不多,

    並且必要時可以渡過一段完全不假外求的長時期,
    使執意奉行簡樸的人幾乎可以完全免除後顧之憂。

     

    - 在生計方面 ﹕
    絕大多數村民必須透過生態村取得生計,

    即生態村不可以只是拿來作渡假別墅或住宅屋宛之用,
    她更加必須是一個生產單位,就像傳統的村落一樣。
    因為若不如此,即使全人類都住進生態村也不一定有用,
    例如原來某村的村民都是一座燒煤發電廠的員工,

    雖則他們住宿的地方不破壞環境,
    但他們依然透過營生的場所大規模地製造温室氣體和排出廢氣,
    那麼他們住與不住生態村,分別都不大。

     

    - 在氣體排污方面:
    百分百生態能源的使用,包括將農業廢料所產生的沼氣收集作燃料使用,
    絕大部份村民不用外出工作和上學,必須外出時,除非遠行,
    否則將盡量使用單車及再生能電動車,
    於是乎村民日常人均溫室和污染氣體的排放量將因此減降至微不足道的份量。

     

    - 在物質動員方面:
    盡量簡樸,共用圖書、視聽、電器、廚具等設施,盡量自行生產所食和所需物,
    不能自製者則自電器至傢俱等盡量人棄我取,

    拾取不到別人丟棄之物時則盡量二手購入,
    於是村民的平均物質動員量將可減降至都市人的平均人均物質動員量的1%以下。

     

    - 在減少垃圾方面:
    徹底減少物質動員,從源頭將物質動員量減至平均城市人的1%以下,
    此外亦規定村民在外購物時不可以購買含有不能由本村安排回收再用物料的東西。
    有機廢料如農業廢料和食物殘餘等將循環成肥料和沼氣燃料。

    必須丟棄的廢物盡量分類回收,
    最後餘下必需使用而又不可能回收之物:

    如壞掉不可以修復的手表或電腦滑鼠之類的廢物回收分類,
    生態村將無需堆填或焚化任何垃圾。在這樣的安排底下,

    村民必須丟棄的垃圾製造量將可減降至都市人的平均人均製造量的千分之一以下。

     

    - 在污水排放方面:
    村民所使用的清潔劑,

    必須100%由純天然而且容易生物降解的物質製成並且盡量自行製造,
    所需要洗濯的衣物必需是棉、麻、或其他天然物質所織成,
    以令生態村所排出的生活廢水可以成為村內生態魚塘內微生物的養份來源,
    這些養份將透過生態魚塘內的食物網上傳至塘內所飼養的魚兒身上,
    然後再循環至村民的肚子內。


    生活廢水將透過生態魚塘得到淨化,
    最後所排放的塘水養份含量將與未受人類干擾的小河溪下游出口相若。
    村民的大小二便則排放至地下的沼氣堆肥井內循環成肥料和沼氣,

    基於這種安排,必需設法防止人工化學物質混到堆肥內,
    例如必須使用無鉛管道、天然廁所清潔劑、無化學處理廁紙等。
    然而無化學處理的廁紙並不容易自行生產或購買得到,

    生態村可以拾取枯萎了的闊身樹葉作廁紙。
    在這樣的安排底下,污水可以達到零排放。

     

    - 在農作方面:
    不可施用化肥和化學合成農藥,

    但是即使有機耕作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負面環境影響,
    主要在於佔用野地方面。
    增多一片耕地,意味到減少一片自然形成的生境,

    意味到奪走一片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間。


    所以,生態村的農作必須達成以下三方面:
    1 農地利用必須盡量高效,盡量以最少面積達到滿足供應村民食用各物的需求。

    2 農地生態多樣化。例如食用樹木、菜地、小溪和生態魚池等盡量交錯地擺佈,
    此舉除了讓野生生物可以較易共用農地之外,
    也較易令生活於農地上的野生生物較易借著物種多樣化,
    透過相生相剋機制達成平衡,蟲害相應減少,農地的生產效能也就相應增高。

    3 盡量從野地、野林內以無干擾方式取得所食所用之物。
    例如華南亞熱帶地區一條未受人為干擾的山溪,
    其內所存活的溪螺數目跟市場上養在盆內待售的螺非常之不一樣。


    盆內的螺賣掉多少個便少了多少個,

    山溪內的溪螺則不同,其數量受多個因素影響,

    若果適當地、不超愈某一頻密次數地取用,則數量並不會減少。
    以此方式取得食物,較之開僻野地以有機耕作取得食物,

    所做成的環境影響又會進一步大大滅少。


    不過,這方法往往並不足以提供足夠食物,

    並且需要先花數年時間作統計、試驗研究,
    但卻可以進一步將生態村的生態足印減少。

     

    - 監察:
    生態村將設立專責的監察小組,由相關方面具專長的村民組成,
    長期視察村民個人與及整條村,

    有沒有作出與實踐上述各項措施必須配合的守則相違背的行為或事宜;
    違反環保守則的村民在屢勸不改的情況之下將會被逐出村。
    是否一條生態村在設計上、設施上和措施上皆乎合立村第一最高原則,
    就可以長久地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絕非如此!

     

    假如生態村在營運上與一般私人機構無異,生態村民的生活與城市內一般人無異,
    創村的原本措施不用太久就會變質走樣,由生態村民自携入村,
    還有從村外四面湧入的主流工業社會思維模式、

    意識型態、美感和滿足感的認受、價值觀等,
    終會在生態村的措施上、營運上、和對待四週自然環境的態度上顯現出來,
    久而久之,生態村終會轉變成反生態村!

     

    例如如果生態村原來是一間商業公司所擁有,
    最初的創辦東主自然必定秉持立村第一最高原則來經營,

    否則也不會想到要創辦生態村,
    因為他/他們若不是由於想實現胸中的理想抱負,
    他/他們的資金必然可以找到另外更佳的牟利出路。
    即使想以經營淺型生態經濟牟利,

    則經營生態渡假屋、有機農莊等自然是更加省時省錢省力,
    又何用挑起斗大的麻煩去創建生態村?

     

    但當創辦人退下後,接管人並不會有前述的資金投放取捨的考慮,
    不會必然因為理想抱負或者把生態利益的考慮置於個人利益之上才會創村,
    而往往只是因為繼承了創辦人的財產,或者只是得到創辦人提拔的員工,
    更或者只是另有投資者見到生態村經營上了軌道,發覺有利可圖,

    於是將之頂讓過來。

     

    這些人往往並不會把環境利益的考慮置於盈利或舒適的利益之上,
    釀製蜜糖的話便必定引進外來高產值蜂種代替當地野外原有的較低產值蜂種,
    種植的話便必定以成本低廉得任意大量供應的化肥,
    代替人工成本高昂且供應量受到諸多因素限制的有機肥。


    雖有機產品同樣可以牟利,

    但綠色消費者往往難於辨別蜂蜜是否以外來蜂種釀製,
    蔬菜水果是否以化肥施肥,

    經營者若把利潤最大化的考慮置於生命整體利益之上,
    必定採用外來高產值蜂種和化肥等來生產假有機產品。
    即使假定有機產品消費者有能力辨別,

    他們亦大多只抗拒他們認為會損害健康的含農藥產品等,
    而大多並不抗拒只損害產地生態的外來蜂種和化肥,

    因為這些產品必定遠較為廉宜。


    有機認証確可以為消費者發揮到一定的把關作用,
    但若認証機構並非由真生態村或志願團體經營,
    市場競爭和利潤最大化的考慮令這些機構會盡量以最少的查驗發出認証,
    結果令生產者經常有機可乘,
    尤其是損害產地環境生態而對消費者健康無直接壞影響的措施,

    有機認証的作用不會太大。
    說到最後,產地環境生態利益的最有效維護者,

    仍在於經營者的關注焦點是否在乎人與自然相融和,

    是否相信應以自然為師,應該取法自然,
    而並非相信人可以因一己的金錢利益,

    而以各種高低科技手段任意播弄生物、環境和大自然。

     

    此外,私人公司形式經營的第二梯隊東主屬下村民為了謀取紥職加薪的機會,
    定會推動把村內一些自然林推倒改值果樹,

    把有機種植索性改為種植基因改造作物,
    藉此為村謀取到更大的利潤,他個人於是亦得到東主特別賞識,得到紥職加薪。
    其他村民見到,自然不甘後人,爭相推動產值最大化,

    於是乎牟利成為村內唯一價值,
    原本構思中的環境生態利益定然全被拋諸腦後。

     

    反之,生態村若以共享經濟的模式經營,例如合作社
    這種經營模式仍然是一個 「微型」的生產單位,
    可以建立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共產主義或其他經濟環境之内,
    所以絕對不是先前在中國曾經實行過的共產主義集體經濟。
    這個全國式共產主義集體經濟的施行由於好些非個體經濟以外的因素所左右,
    例如龐大笨重的全國建制層級生產架構,
    中央指令全國生產、非多勞多得、無成效回饋等,根本上不可能成功。

     

    第二决策者所得與任何一位村民無異時,首先此人必定是個猤看重金錢利益的人,
    否則怎會在所得與其他村民無分別的安排下願意承擔偌大的責任,
    這類人自然亦不會汲汲於謀取更多利潤,
    更何況額外個人所得的增加由於必須和全村人攤分而變得相當微薄,
    與額外犧牲個人道德原整的代價付出相較之下少得不成比例,

    額外增加全村攤分後的些許收入,
    實不足夠構成第二决策者產生覺得很想犧牲個人道德原則,
    以取得那收入增加的驅動誘因,於是拜金風氣不會被吹起,
    原本立村者那種把環境生態利益考量置於盈利或舒適利益之上的原則,

    便不會因此被拋諸腦後。

     

    此外,當合作社第一決策者退下時,
    不會亦不可能把村莊交給不知生態為何物的子孫親屬或頂讓者,
    而且很自然地會有較大意慾將村莊交托給在綠色理念上,

    最有心得而且言行一致的村民接任。

     

    在當前這個唯利是圖、物質主義的主流社會之內,
    大部份消費者的選擇只流於便宜、包裝、表面視覺上的油滑印象等,
    所以生態村作為一個生產單位,

    只能夠招引到有高品味、高道德意識的消費甚小眾,
    故此必須逆著「利潤最大化」之道而行,立村第一最高原則才可以得到貫徹,
    村民自必然要具有安「份」樂道的情操才成。


    但做個村民並不就意味只是為地球著想而作出自我經濟犧牲,
    以共享模式經營的生態村(若以私人公司模式經營則絕非如此)
    令村民免於形形役役,免於經濟無安全感,
    兼可得過充滿大自然浪漫美感、釋放人性中美善一面、

    得享精神、靈性、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生活,
    人生旅途上的收獲比起洋樓房車來何止豐富千倍萬倍 !

    { 擁 有 的 意 義 ? }


    T H A N K S : 維納斯計劃 T H E V E N U S P R O J E C T

     

     

    關於生態村運作中,村民存有的思考,這是重要的一題,

    為此,我們節錄 [ 維納斯計劃 / 金星計劃 THE VENUS PROJECT ] 部份內容,

    相信會解答許多人的疑惑,或至少了解關於新村落的觀念認知 :

     

     

    維納斯計畫在個人財產這方面的立場為何?

    維納斯計畫不是反對「所有權」,也不是主張人們什麼都不能擁有。

    事實上,全球性的資源導向型經濟消滅了法律和警察執法的需要,

    而且人們也沒有理由和需要去阻止別人擁有任何東西。

     

    想更瞭解維納斯計畫倡議什麼的話,

    我們應該要從定義何謂「所有權」、「佔有」、「取得使用」開始。

     

    「所有權」基本上是指你決定去永遠保留一樣事物。

    在維納斯計畫中,你當然可以選擇擁有一些東西,

    但我們主張需要時才「取得使用」大部份的物件是更好的選擇,

    因為不論對於個人和環境而言,都是較少的負擔。

     

    衣物,牙膏,藝術品、工藝品及傳家之寶這些東西,預期都應仍為由個人擁有。

    不過,任何花費過時間與精力,經歷過將自己所有東西,

    從一間房屋搬到另一間公寓這過程的人,

    可能都已學習到這個重要的生命教訓和道理:

    「你擁有越多物品,越多物品就越擁有你。」

     

    「佔有」是指你持有一樣物件直到你用完並滿足你的需求為止。

    最精彩的「佔有」例子可能就是在全球性的資源導向型經濟中,你所住的房屋。

    在提供給所有人的快速而且自由免費的交通中,整個世界都是你的家園,

    你可以隨你的生活歷程自由地移動到每個地方然後安定下來。

    那些想要探索世界的人,在每個目的地都有超高科技的寓所等著他們。

    (他們想與身邊的人親密點的話,可以選擇高科技洋房,

    又或者想簡陋點的話,可以選擇帳篷)。

     

    在全球性的資源導向型經濟中的房屋是用最先進的物料建造,

    能容易更新至最新的科技水準,也能夠充份按照客製化的獨特個人需求來設計,

    還有當你想移動到其它地方的時候,房屋也可以被回收。

    在沒有金融貨幣體系的干擾,並將事物變得複雜的情況下,

    主張房屋「佔有權」比起現在強調對房屋的責任以及「所有權」來得更合理。

     

    「取得使用」是指能夠使用某物件目前最新的型號 / 樣式直到不需要使用的時候,

    包括能夠「按需在需要時」取得使用東西。

    一件容易壞掉故障,或者因科技發展、更新設計出現而很快就會過時的物件,

    取得使用比起所有權更加理想。用完東西就歸還回去然後換過新的,

    比起擁有一件物件但結果浪費掉了使用效率更好。

     

    貨物將從城市中的中央配送中心輸送,

    人們可以用通訊設備召得,或者在需要使用該物品的地方就地取得。

    例如,滑雪小屋中會就地提供最好的滑雪板供人取得使用,

    直到回家之前,人們都可以使用它們,然後只要歸還即可。

     

    如果某人很享受這塊滑雪板,甚至決定帶它回家,這也絕對可以沒問題,

    只是這件新的收穫物就會成為他的存貨以及運輸負擔。

    然而,既然物品能夠總是隨時取得使用以及歸還,

    為什麼會有人想拿著東西到處跑,或者讓它躺在家中卻又不常使用?

    如果你就是能夠取得使用你需要的東西,

    例如相機或者滑雪板,那「擁有」它們就沒有意義了。

     

    另外,如果有人需要一套鼓或者大提琴是為了頻繁的練習、

    需要顏料用品或者其他常用工具,那麼他們總是選擇佔有也隨時歡迎。

     

    總而言之,創造一個能夠「普遍讓所有人取得使用」物品的系統,

    遠遠更加人道及更能夠維持一個人的生存,

    因為其大幅減少了浪費以及冗餘物品,同時也能增加空間以及物品的使用效率。

     

    What is TVP's stance on personal possessions?

    It's not about "owning nothing" and TVP is not anti-ownership. In fact, a global Resource-Based Economy removes the need for laws or police enforcement and no one would have reason or need to stop another person from choosing to own anything.

     

    To more fully understand what TVP advocates, we should start by defining what we mean when we talk about ownership, possession and accessibility.

     

    Ownership is essentially your decision to keep something forever. Ownership is certainly an option in TVP but we advocate that access is a better alternative for most things, as it is much less of a burden on both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Clothes, toothbrushes, arts & crafts, and family heirlooms provide some examples of items that are expected to be "owned" by individuals. However, anyone who has dealt with the time & energy-draining process of moving their owned items to another house or apartment has probably learned this important life lesson: "The more stuff you own, the more stuff owns you."

     

    Possession refers to things that you hold onto for as long as that item serves your needs. The most dramatic example of possession within a global RBE would likely be the home you live in. With rapid, free travel available to all, the entire world becomes your home and you are free to move around or settle down however your life path leads you. Those who decide to explore the world would have ultra-high-tech apartments awaiting them at each of their destinations (or choose something more intimate like a high-tech bungalow or tent if they prefer to 'rough it'). Homes in a global RBE are fully custom designed to your specifications & needs using the most advanced materials to be easily updated with the latest technologies, and are readily recyclable if/when you choose to relocate. Without a monetary system complicating things, taking "possession" of a home makes much more sense than the current responsibilities and stresses of today's home ownership.

     

    Accessibility means using the latest model available until it's no longer needed, including the ability to access things you need 'on-demand'. Access over ownership is especially ideal for things that break down or quickly become obsolete due to more recent design or technical advancements. Instead of owning something that turns out to be a wasted investment, it would simply be returned for a new replacement.

     

    Goods would be acquired from central distribution centers in the cities and they would be available on-call or near the location of interest. For example, a visit to a ski lodge would provide on-location access to the best snowboards. They would generally be used until it's time to go home, and are simply returned. If someone enjoyed that snowboard so much that they decide to keep them, that's absolutely fine, too. That new acquisition then becomes their storage & transportation burden. However, if goods can can always be accessed and returned, why would someone want to drag something around with them or horde items that they don't use often at their home? If you simply had access to things you needed, like a camera set or a snowboard, then there's no point in owning those items. On the other hand, if someone requires a drum kit or cello for frequent practice, paint supplies or other frequently used items, they are always welcome to take possession of it.

     

    To summarize, it is far more humane & life-supporting to use a system based on universal access, for it dramatically lowers waste and redundancy while increasing space and efficiency.

     

     

  • j o i n   u s

       

    參 與 計 劃 / 分享 / 了 解 

    P a r t i c i p a t e

    l o v e a n d s h a r e / f i n d o u t